李志霞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九中学 158100
摘要:语文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习,更是极为重要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在生活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由此可见,学习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语文的教学手段不够新颖。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已经无法跟上现代学生发展的脚步,这就导致初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升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微课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应势而生。
关键词:微课;初中语文;微课;探究
随着目前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语文教学的方式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微课教学成为新的模式。通俗的来说,微课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制作出来的比较简短的小视频。而微课教学方式就是通过这种短短几分钟的小视频,来讲解语文课堂主要内容,这是现阶段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的深入到基础教学教育中,在初中的语文教育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教学理念的出现,可以说是向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挑战。如何把微课融入课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下文,本人基于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和大家进行简单的讨论以供参考。
一、加强新型授课观念,构建微课语文课堂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如果语文教师想要进行微课教学,首先就是对微课教学有个深入的了解。理解了微课的授课观念,才可以更好的进行教学。其次,语文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语文水平,然后科学合理的依据学生的语文水平,来利用微课提高学生的成绩。加强微课的授课观念。将微课与教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成绩。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加强这种新型的授课观念,从而构建一节高效的微课语文课堂。
比如,在学习到郦道元的《三峡》时,学生刚开始看文章的时候肯定觉得很困难。晦涩难懂的古文一直是学生学习以来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对这篇文章有全民的了解。因此,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该利用微课的方法。比如,在上课前,制作一个有关《三峡》的微课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个小视频,可以对三峡的景观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个视频中可以设置一些小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是由表及里的。当语文教师课上提问的时候,提问的难度也可以由浅到深。这样,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逐渐回答有深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章,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利用微课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
微课不仅可以构建语文课堂,还可以构建相对的教学情境。是可以调动语文课堂有趣性的有效手段。如果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创造一个适合的情景,通过分组的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枯燥的语文课堂上,微课的课堂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的内容,教师创造出合适的情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更好的参与进去,因此教师就将他们分为小组的形式。在授课的课程中,边讲课边采用微课方式帮助学生代入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物情感的起伏,从而对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也有更深的理解。
三、设置语文微课视频,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语文在初中阶段的教学是多方面的。不再不仅仅是对初中语文课文内的学习,还包括了对写作方面的学习。根据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初中学生的写作是一个值得堪忧的地方,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但是初中写作教学的质量却没有因此得到很大的改善与提高。这是由于初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古板,从而忽视了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丧失灵感,提不起来写作的兴趣。为了解决写作的难题,教师可以采用微课的方式,将微课融入到写作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对微课的观看,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兴趣。
比如,在布置了有关于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作文时,为了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与热爱,可以在写作之前给学生播放一部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可以对大自然产生联想,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行,现在的语文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也逐步进入了初中语文教学。语文教师不仅可以利用短视频的优势来辅助进行语文教学,还可以来通过感官的角度来调动初中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知不觉得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成绩,在初中语文的教学阶段,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新型的教学手段,把微课与教学完美的结合到一起,不仅可以帮助每名初中学生进行更好地学习,还可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每名学生都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成为未来优秀的综合型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巧芳,杨文美.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
[2]马龙.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