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构建新时代美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7期   作者:李芝萍
[导读]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各界对于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李芝萍
        中山市板芙湖洲小学  528400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各界对于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改变传统小学美术课堂的落后教学模式,以新时代的美育精神培养小学生正确审美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本文就新时代美育精神优化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时代;美育精神;小学美术;课程优化

        小学时期美术是最能表现他们内心想法和对这个世界认识情况的。这种变现张力是无法模仿和后天刻意学习的。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本身小学时期的孩子自律性就较差,但是美术却是一项培养注意力的课堂活动,美术中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并且自律性较强,从这点来看,美术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造力,更是自律性、集中注意力的一种良好方式。
1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作用
小学时期是启蒙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不仅要突出        基础知识的启蒙,更要在美育教学的手段下开展德智教育,对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进行培养和发展。 一是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现代化小学美术教学的一大作用。创造性思维是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承担起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责任,不仅给学生传授美术技能,还应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是从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应该从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让学生均衡发展。小学美术课堂具有        开放性的特征,在实际的美术知识讲授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学习感受,并让学生不断创造美,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从而让学生全面发展。
2小学美术课堂中的美育教育分析
2.1 设置情境课堂,锻炼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
当学生具有相对较高的创作能力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教师可以重新布置美术实验室,随意设置布景,如,将桌、椅、凳子倒置,或将石膏作品吊到天花板上,等等。随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入美术实验室随意观看,再开展无规则        的绘画创作。这种背离常规的情境,能够有效削弱学生对固有思路的依赖性,充分激活学生创新的想象力,令学生保持活跃、独立的创作思维。而这种思维的价值,就是让学生可在常规规则中随时开展突破性思考,培养未来发展过程中珍贵的创新能力。
2.2 课堂内外联动,丰富审美教学形态
生活是灵感的发源地,教学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比较单调、枯燥的。一些小学生好动、好玩,自主学习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弱。有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了各种教具,但由于课堂教学互动性不强,一些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课堂内外联动活动,如,在校园里观察与写生,前往博物        馆参观学习,在一些校外集体活动中提前布置相关学习要求,等等。在感性直接的观察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进而实现美术课堂的无界化。在现代化教育的进程中,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人才美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积极探索基于审美素养提升的小学美术教育策略并加以推广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调节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想象空间
目前,针对部分学生思想独立性不足的问题,教师需要        在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营造相对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释放想象力,从而保持思维活力。

首先,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模式,采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于某个艺术素材的看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轻松、自由地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其次,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哪些学生更乐于表达自己,并及时在公开场合表扬这些学生的表现,从而激发相对内向或羞于表达的学生勇敢表达自己。针对较为内向、难以主动交流的学生,教师需要更加频繁、主动地与其沟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免这些学生认为自己“不合群”,从而更加羞于表现。
2.4 让美术扎根于现实生活
传统的美术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教材以一对多的形式进行“填鸭式”教育,小学生美术实践以课堂上        描摹教师画作或是书本图画作品为主,与现实联系远淡,课堂乏味,教学模式僵化呆板,使得学生对美术的想法空洞而虚幻,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必需的情感体验,以致于其从一开始进行美术学习就兴致欠缺,只是将美术课当做休闲娱乐时间,不去进行深入的钻研学习,此种情况下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根本无法保证,也就更不必提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美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融入新时代美育精神的小学美术教育课堂,应当将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充分的融合,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美术教师须从生活经验、学习基础、心中理想等各个方面了解学生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采取写生、参观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尽可能让小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使其成为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出小学生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此,不仅能够触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美术的感情激发其对于美术知识的学习的渴望,还能够让学生的美术作品具有丰富的真情实感。
2.5 做好教学评价
现阶段,在小学美术线描画教学中,部分教师评价学生美术作品的标准单一,他们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给予学生评价,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在学生完成线描画作品后,教师不必急于评价,应该给学生自评和        互评的机会。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评判作品的好与坏,让学生指出作品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这样,学生之间就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在评价其他学生的作品时,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绘画能力以及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评价学生的作品,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2.6 加强传统文化弘扬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而多彩,作为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师,应当切实了解我国当前对于文化软实力全面系统的整体要求,认识到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秉承新时代美育精神,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其增添注入新的内容和生命力让小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强大        魅力。我国厚重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作品身上都能够体现出传统美术文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让小学生了解传统建筑设计、铜器和瓷器的发展演变、以及国宝级画作的精华和价值等,激发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 结语
小学美术教育是美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价值观、人生观尚在形成阶段的小学生美好心灵塑造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活动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重点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审美观。美术知识具有形象性和色彩性的特征,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推动美术课堂的变革,将现今的小学美术教育扎根于现实生活,并充分遵循美术教育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在实现传承并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目标的同时,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毕晓敏.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综合素质提升[N]. 乌海日报,2021-04-28(005).
[2]陈彤柳萱.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教育界,2021(15):72-73.
[3]徐丽.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途径[J].考试与评价,2021(04):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