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猛
浙江省江山市城南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微实验教学成为初中科学先进教学方法之一,可突出学科核心素养,丰富初中科学课程内涵。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初中科学核心素养与微实验教学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出初中科学在核心素养下的微实验教学策略,旨在推进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科学;微实验教学
引言:科学知识以实验为基础,为进一步提高科学课程教学质量,应将理论内容与实验相结合,优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课程活动中,在实验中理解理论知识,加深课程教学与生活现象间的关系,带领学生探索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一、初中科学核心素养与微实验教学间的关系
微实验教学是指运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展开简单实验操作,相较于专业化实验室实验教学,微实验教学更为便利,且危险性降低,极大降低了实验教学门槛,在微实验中发现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学生可实际操作,近距离感受科学魅力。初中科学课程运用微实验可将抽象化理论知识具象化展现,可在微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观念及思维,优化学生认知,借助实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与核心素养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初中科学涉及自然宇宙、生命科学、科学技术、理化性质等内容,需在理论知识基础上塑造实践能力,满足初中阶段学生素质成长需求。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对学生思维及实践操作逐渐关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理论基础较强,但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对学生思维具有一定制约,为提升科学课程教学有效性,应突破“读死书”错误教学模式,以“科学思想”为原则落实核心素养指导,构建完整的科学体系,在微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性思维方式。
二、初中科学在核心素养下的微实验教学策略
(一)优化实验器材
微实验教学所采用的实验器材应为生活小物品,取材便捷,在日常物品操作下,使学生感受熟悉物品中所蕴含的神秘感,以此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继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课程学习中。初中科学微实验常借助家用小电器、玩具、体育器材、文具材料、医用物品、日常用品,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用处,如可运用钢笔探究压强等[1]。微实验不同于实验室教学,为突出其亲民性特点,降低实验危险,教师应对实验器材进行优化,降低取材难度,推动实验教学普及。例如:在《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课程教学中,若按普通实验展开教学,实验成本无法控制,且在真实电路下不利于课程安全性,因此为便捷化开展课程实验,使每个学生均可动手操作,提前准备好5号电池、塑料吸管、玻璃棒、导线、钢丝、带底座的灯泡等实验材料,设计“绝缘体和导体的电路区别”实验,由教师带领学生实验操作,连接灯泡与导线、电池,构成简单电路,引导学生观察灯泡是否发光,完成首次实验后,分别运用塑料吸管、钢丝、玻璃棒代替导线,观察实验现象,在多次实验对比后,学生可通过观察灯泡是否发光了解绝缘体与导体的差异,在实验对比中,学生科学思维得以优化,在对比观察中展开科学探索,并给予学生足够思考空间,同时使学生了解常见物品背后的科学性质,完善学生科学知识体系。
(二)营造生活情境
科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实用性的认知,教师应创设生活化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衔接起来,在生活化情境中感受科学理论,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培养科学观念。例如:在《大气的压强》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前准备好硬纸板、玻璃杯、水等实验器材,运用对比的方式探究大气压强,微实验开展时,带领学生将硬纸板盖在装满水玻璃杯杯口上,翻转杯子,学生预想中的硬纸板脱落、水流出现象并未出现,学生好奇心被调动,此时教师可顺势展开大气压强知识教学,课堂教学质量极大提高。学生真切观察并体验微实验,可更好地感受大气压强,并进一步掌握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完成“大气的压强”微实验教学后,教师需带领学生展开课程总结,并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学生经讨论后得出,钢笔吸墨、塑料吸盘贴合在光滑墙壁上、注射器等均存在大气压强现象,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大气压强,巩固微实验教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并在生活化微实验教学中增强学生科学观念。
(三)科学规律引导
初中科学微实验教学可使学生运用常见生活物品展开科学探究,学生可通过观察总结现象规律,以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为更好地展开科学规律引导,教师可提前设计实验表格,使学生按表格内容记录实验数据,便于学生归纳,发现微实验规律,真切感受到科学魅力。例如:在《物质的特性》章节学习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展开“热胀冷缩”实验,充分认识液体、固体、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观察与记录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与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准备好双金属片、热水、冰水、体温计、铁圈、乒乓球等常见材料,由教师准备火警警报模型、固体膨胀测试仪器,将乒乓球踩扁并放入热水,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将其记录至实验表格内,同时,运用铁圈演示固体冷却与加热现象,记录时间,最后,带领学生观察液体遇冷、受热时的玻璃管液体变化,准确记录实验现象,结合教材知识的展开原因分析;在《光的反射和折射》课程教学中,提前准备好激光笔、量角器、白纸板、平面镜,将平面镜放置于水平桌面,白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于白纸板正中位置绘制直线作对照,直线垂直于平面镜,用激光笔照射,沿白纸板右侧射入平面镜,观察白纸板左侧是否出现反射现象,若存在反射光束,记录激光笔光线入射角与反射角,将白纸板沿正中直线折叠,右侧不变,左侧白纸板呈一定角度(角度需记录),入射角不变,观察反射光束,多次实验,多次记录,观察反射角变化情况,通过实验数据整理发现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在实验现象中感受无处不在的科学,进一步理解与巩固理论概念,借助微实验教学落实核心素养[2]。
(四)合作实验展示
在初中科学微实验教学中,教师并秉承科学态度展开教学,带领学生探究科学本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观念,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多次实验探索中形成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采用合作式微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地球表面的板块》课程教学中,采用分组实验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发布实验任务,模拟地球板块移动过程,为确保实验效果,教师应于课程讲解完毕后,引导各小组收集资料,规划模拟方式,各小组准备完毕后分别展示,随后展开小组讨论,对板块移动展开全面化分析,深入探索,构建高效初中科学课堂,在小组模拟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初中科学微实验教学与核心素养具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为突出微实验亲民性、实用性,应对实验器材进行优化,营造生活化课堂情境,在微实验进行中,需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科学规律,并采用合作实验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琼霞.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浅谈[J].读写算,2021(07):27-28.
[2]李萍.实验解惑 探寻真知——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现“学为中心”的实践探究[J].教育界,2020(4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