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尤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省四平市 136099
随着中国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加之适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比较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所处高度与国家的需要、民族的期望相距甚远。以至于出现了嫌弃祖国、杀父弑母、嫌贫爱富等等引起社会争议的问题。而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培养的学生,比任何其他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有条件接触国际社会,他们是把中国展示给世界的最先遣,同时也是世界了解中国时最直接的沟通桥梁。
202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课程思政是要教师通过日常的每一节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带给学生,而这里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要通过各种融入的形式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在本科日语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思路的转换,为日语基础教学课程的育人问题开辟出新路径?
高校的日语课程虽然面对的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但因为是零起点教学,要像幼儿园孩子学母语一样从字母发音起步,从最简单的句构成开始起步,诸如「これは机です。(这是桌子)」「リンゴが好きです。(我爱吃苹果)」,虽然句构成和单词都是新知识,但其内容不能带给学生思想上的成长。这种与学生的年龄段不相符合的学习时间需要持续到大学二年级结束(即达到中级日语水平)。笔者对身边的本科院校进行调查发现,几乎所用初、中级日语教材中涉及的都是日本国家文化元素。从发音开始、到语法、视听、会话、阅读理解等等,教材的编写思路都是把融入日本文化元素--饮食、和服、茶道、插花、地理历史等等当做编写导线。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就无法学好一种语言,这是经过论证后的结论,毋庸置疑。但是,是否可以既有日本元素也有中国元素呢?
实现课程思政,有两个难点,一是如何避免将德育内容生硬楔入专业课程的倾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愉快接受;二是如何把关思政内容,不会因为教师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偏颇误导学生。
考察了全国各地先行一步的外语课程教学经验发现:
在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Unit 6 Maker Movement in China”的授课中,教师通过一个时长4分钟的关于amazing china(令人惊奇的中国)的视频作为单元主题的导入。视频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述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凸显主旨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核心理解,响应了单元主题。通过课文的讲解,教师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大力支持创客空间打造,公平又保证每个人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进而提升整个国家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显然,该课程使用的教材在这一章节中融入了思政元素,只要教师科学合理利用,就不会给学生带来生搬硬套、形式主义的反感。
湖南工业大学《基础日语》教学中,在学习「シャンハイのワイタン」这一课时,教师先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收集关于上海外滩的资料,上课时先让每组分别进行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展示之后,教师对大家的内容进行总结。外滩的历史变迁到外滩的标志性建筑,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了解国际之都上海的变迁,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最后再让学生化身为导游,自己设计一段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外滩,并选出最具创意的佳作。
这种介绍和收集资料、分组展示、全体讨论的形式,固然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为融入思政教育创造了充分的可能。但是,对于进入大学以后从零开始学习一门外语的学生,在课堂上他们的每一节课都是听、说、读、写日语的宝贵时间,“外滩的历史变迁到外滩的标志性建筑,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了解国际之都上海的变迁,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最后再让学生化身为导游,自己设计一段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外滩,并选出最具创意的佳作”这样的内容学生一定是用汉语进行,也不可能融入每节课,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称之为喧宾夺主也不为过。
对于课程思政来说,改革教材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但是,编写教材要经历制定计划、编写、试用效果、出版发行的漫长时间,无法一蹴而就。当教材开发还在路上时,思政课程除了特意找到一个主题,安排一节特殊内容的课程,是否有其他办法能把“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等思想价值观,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带给学生?
通过对本科日语专业基础教材、教案内容的仔细推敲,笔者把突破口放在了新知识导入时候需要的例句方面。日语基础课程每星期有16学时,去掉课文和单词等其他学习时间,保守计算,每学时平均学习1个新的日语句式,每个句式在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4-5个例句作为支撑。除了教科书上的例句,另外如果能有1个思政内容的例句,那么思政内容则占知识导入中的20%-25%,每课时导入1个思政知识点,每星期的16学时中,就会有带给学生16个思政知识点。仅20%-25%的占比,不会使学生感到生搬硬套。并且,如果能把思政内容和语法知识点恰到好处地融合,不但会润物细无声,甚至由于符合学生自身年龄段的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记忆,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解决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贯彻始终这一问题,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正确把握思政内容不会因为教师个人的思政素养偏颇而误导学生。在咨询了众多的党员和思想整治工作者的意见以后,笔者锁定了中国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下简称《学习强国》),教师平时可通过《学习强国》自我学习和提高政治思想文化内涵,同时思考哪个思政要素适合匹配到哪个基础日语语法知识点上。
例如:《学习强国》要闻2020年12月17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的太极拳列入联合国解组织人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是中国的文化瑰宝,在日本学习太极拳的人很多。这条信息可以用于日语语法「~できる?することができる」(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的学习。当学生用日语说出「太極拳ができます」(我会打太极拳)「太極拳を教えることができます」(我能教太极拳)时,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日语基础课程有理由、有条件充分融入思政要素,方法是利用语法讲解时需要的例句。而为了避免教师所用思政要素的偏颇误导学生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建议教师使用中国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的思政要素。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6.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t20200603_462437.html
[2]中国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Https://www.xuexi.cn/
[3]“基础日语”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科技文汇.曾姝.2020.8
[4]大学英语思政渗透研究.教学研究.杨斯媛.王琳琳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