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跆拳道教学模式探索与建设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7期   作者:孙亚敏
[导读] 跆拳道课程是高等艺术院校体育课程当中的必修课程,
        孙亚敏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    甘肃省天水市    741001
        
        摘要:跆拳道课程是高等艺术院校体育课程当中的必修课程,当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将课程思政融入到高校跆拳道教学当中能够形成协同效应,对高校跆拳道课程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跆拳道课程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等各方面实现跆拳道课程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跆拳道;教学策略
        
        引言
        2016年我国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会议精神围绕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课程思政体系融入到各科教学当中,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教学成效,通过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的向各方面发展,各科都要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基于此精神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改革发展也是顺应了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成效的积极探索。高等艺术院校跆拳道课程也应根据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内容作为指导,以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贯穿跆拳道课程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跆拳道教学内容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合理的制定高校跆拳道课程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真正实现思政教育与跆拳道教学目标相契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实现学生情感知识理性行为的价值认同,以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实现高校跆拳道课程立德树人目标。
        
        一、将课程思政引入到高校跆拳道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一)改善教学效果
        传统的思政课程具有局限性,例如,思政教育内容更新与拓展相对滞后,均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虽对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作出不断调整、改进,但受到篇幅和统一化思想束缚,不能够被学生所喜闻乐见,教学方法模式化,互动较少,通常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直接会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程兴趣不高,甚至出现抵触情绪。高校在跆拳道课程中若通过直接灌输思政理论知识,就无法将积极向上的品质、礼让谦虚宽厚待人的美德、吃苦耐劳精神真正被当代学生所理解,这些精神也不能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到有效提升。而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跆拳道教学当中,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也对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具有独到作用,因此各院校应加大思政教育模式、理念、方法方面的研究力度,创新教育步伐,将课程思政引入到高校跆拳道教育工作中来。
        (二)能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良好品质
        跆拳道课程当中有着既秉承中华民族太极、八卦、阴阳等核心思想,也兼具朝鲜族特色传统文化、民族礼仪及民族精神,其内涵极其深刻,也极具哲理,跆拳道当中蕴含着一种信念和精神方面的追求,能够培养练习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所以学习跆拳道既能够体现民族精神,也能够要求练习者具备勇猛善战、勇于打拼的心理素质,培养练习者坚韧不拔的思想品质,同时也具备完善练习者人格和修养的能力,因此跆拳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能够将跆拳道当中重礼仪、注技艺、凶猛强悍、攻防自成体系、意志坚韧的运动哲理与思政教育当中的人格引导、体育精神意义相结合,从而使跆拳道课程当中的思政理念更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开设跆拳道教学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商素质,从这一点来看,跆拳道教学与高校思政教育目标存在一致性,当前大学生大多为90后、00后,这些学生通常都为独生子女,其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身体素质方面相较于70后、80后均有所差距。在跆拳道课程当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不仅能够使学生得到身体的锻炼,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在跆拳道课程当中融入思政教育理念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跆拳道教学策略
        (一)深层挖掘跆拳道当中课程思政元素
        跆拳道课程作为体育课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应用性和研究性有着现实意义,首先,我国高校应依托现有的思政教育理论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与专业思政教育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探讨思政课程要点,深入挖掘跆拳道课程当中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康观等方面培育的思政要点,邀请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领域专家教授共同对现有跆拳道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优化与完善,实现跆拳道课堂教学当中技术与知识传授、德育引领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体育知识与立德树人理念相结合的有效教育目标,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手段,使高校跆拳道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既有体育基础知识也有思政教育知识[1]。
        (二)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跆拳道教学任务当中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应将专业的体育技术知识与德育理念相结合,将运动技能目标、体质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终身体育目标相结合形成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2]。体育知识目标是学生通过体育健康理论知识,强化学生跆拳道运动、文化传承和集体荣誉感的手段,能够培养学生具备欣赏体育竞技比赛的能力;学生运动技能目标意在使学生熟练掌握个人选择的专项及多项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科学的锻炼提升自身运动能力,使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社团及体育活动;体质健康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考核,能够自身认知到自身体质健康情况,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合理安排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心理健康目标,要求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学习,自觉树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处理体育竞技项目当中合作与竞争关系,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终身体育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毕业后也能自觉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而树立终身体育锻炼观念。
        (三)提升课程思政认知,创新教学方法
        跆拳道教学内容主要以技击格斗为主,涉及哲学、力学、医学等方面,通过磨练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学生修身养性、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跆拳道这一运动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高校应通过深入挖掘跆拳道课程思想内容,将其有效的融入到跆拳道教学当中,实现课程思政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的目的,将跆拳道精神宗旨中的“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事友以信,临阵无退,杀身有择”的处事原则与课程思政理念相结合。培养学生“学拳先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的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遇挫折不气馁、永不言弃、越挫越勇、坚韧不拔、控制自己其情绪欲望等道德品质。[3]通过跆拳道课程,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技术,更能得到道德思想价值观念的有效提升。
        (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高校在实施跆拳道课程改革时应注重教师素质能力的提升,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发挥出来。首先,应加强教师的自我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与跆拳道课程的协同效应,提升课程思政教育育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其次,高校应对跆拳道课程教师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建立交流平台的方式让教师学习先进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跆拳道教学体系,切实提高跆拳道课程内实施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效果。
        
        结语
        跆拳道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特殊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找寻规律,逐步探索适合高校跆拳道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发展新模式,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达到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晓东.高等艺术院校跆拳道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5:56-57+70.
        [2]姚小波.跆拳道课程作为高校思政课有益补充的可行性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3,2905:102-104.
        [3]徐彬.立德树人与体育精准思政——浅谈立德树人背景下的跆拳道课堂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9:68-69+71.
        
作者信息:孙亚敏,女,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单位:天水师范学院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