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7期   作者:丁汝楠
[导读] “00后”群体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作为“网络原住民”
        丁汝楠
        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310058
        【摘要】“00后”群体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作为“网络原住民”一代,使用网络来帮助自己获取信息、表达感受、寻求帮助已成为他们的习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适应新时代需求,按照“因时、因人、因地”的原则,构建新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高校按照“停课不停学”的要求积极实施线上教学,“互联网+教育教学”的模式已逐步走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如何更具实效地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就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策略性进行分析,旨在促进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手段、合理筛选网络资源、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关键词】“00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自2018年9月起,“00 后”逐渐成为高校新生的主力军,作为在网络中成长的一代,他们拥有手机的比例是“90 后”的8倍,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是“90 后”的3倍[1]。对于个性突出、自我意识更强、时代感鲜明的新时代大学生群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顺应形势、把握特点、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心理素养。此外,在中共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中,特别提到“创新宣传方式,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网页和新媒体平台”为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将对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策略进行探讨,旨在更清晰地了解当下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创新运用网络信息手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1.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1.1.“0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变化带来的现实需求
“00后”大学生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自主化的学习方式、网络化的娱乐生活、注重个体情感体验等群体特点[2][3]。该群体普遍具有较强的网络检索和运用能力,“吃饭点外卖、出行用手机、购物收快递、社交用软件”等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项对356位“00 后”大学生微博内容进行编码分        析的研究表明,他们最常对“娱乐”“生活”和“情感励志”等内容进行于分享、记事和表达;整体而言,也存在人际交往不积极、情绪复杂多样等特点[3]。马川针对上海九所高校、近两万名2018级大一新生进行数据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结果表明近45%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至今感到自身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的人数比例为 20.5%,“曾觉得心理卫生方面有问题”的比例为 12.8%,“曾接受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比例为 7.9%;UPI量表筛查结果表明,“00后”大学生在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兴奋状态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4]。此外,该研究还表明,纵观近五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00 后”大学生的内心焦虑较“95后”大学生有所增加[4]。
综上所述,一方面当前相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难以与“0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化、需要强烈的情感表达、真实人际互动脆弱等心理特征较好匹配,同时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与他们追求自主        的学习方式、碎片化的学习时间的现状差异较大,因此,创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参与性更强、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同时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势使然、发展必然。
1.2.网络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2019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为核心,以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空间建设与应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推动教与学变革,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
网络具有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时空场域的优势,为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提供了鲜活载体[5]。网络作为媒介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以网络技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网络信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以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6]。网络以其匿名、平等、信息密度高、内容丰富多样等特征,满足了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追求个性化表达的心理,与此同时,也可以帮助打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网络能够助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优质化新发展、助力大学生主体性发挥、有助于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7]。
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积极运用抖音、bilibili等短视频平台加大学生喜爱的心理知识科普宣传;利用网络大数据更精准、更有针对性地对心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掌握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开通树洞、热线、视频咨询等多项服务功能,为心理咨询服务提供更多选择。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更上一层楼。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具体内容如下表 1所示:



表 1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2.构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策略
2.1.理念:纠正认知偏差,树立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观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在心理教育活动中,已由传统意义上的“失语者”演变成“建构者”,在接受方式上由“受体”演变成“传-受”结合体[8]。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需转变思维,思想引领,纠正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还存在的很多认知偏差。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科普预防为主要手段、以网络平台为重要阵地的全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观。此外,伴随着学生在心理教育中角色的转换,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在秉持着一直来以人为本的人性观基础上,共享课堂、翻转课堂、共创课程等课堂形式也为加强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创造力开辟了新形式。
2.2.行动: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目前,已有众多高校建立了自己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抖音号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但如何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优势整合、发挥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等还是构建平台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强调以用户为中心,设计需具备用户思维,整合、开放、实效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能突出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一方面,便于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用积极心理引导教育;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平台进行自助活动,加大参与度[7]。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充分发挥信息特色优势,通过合理搭建网络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数字化、使用智能化,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性循环,给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供了参考模板。

2.3.保障:强化心理育人队伍建设,倡导“全员育心”新格局

构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将提高人们的网络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并且还要加强对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促进他们更加有效的发挥出引导和预防作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中提到,各高校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育人主体的主导作用,强化家校育人合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自助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心理育人队伍建设,是夯实全员育心的基础。心理育人队伍需不断推进“家庭-学校-医院”的联动合作机制,不断增加理论学习、提升业务水平,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形成。


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策略    理念:纠正认知偏差,树立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观
    行动: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保障:强化心理育人队伍建设,倡导“全员育心”新格局

表 2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策略
3.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构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时代必要性及重要性,通过“纠正认知偏差,树立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观”思想先行,通过“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样性及有效性,通过“强化心理育人队伍建设,倡导全员育心新格局”,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夯实基础。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的基础上,提升育人实效,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迈向新时代的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孙宏艳,赵霞.从“90后”到“00后”: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7(02):98-107.
[2]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0-94.
[3]孙旭媛.浅谈“0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突破[J].教育现代化,2020,7(05):193-194.
[4]马川.“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近两万名2018级大一学生的数据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95-99.
[5]杨珍.解构与重构:“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2):22-24.
[6]陈萍,贾中华,张朋.“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23(01):10-12+15.
[7]范亚丽.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模式的构建[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2(03):103-106.
[8]王乐昌.建构与实效: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9):43-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