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祥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重大突发事件既是生命观教育的鲜活素材,同时也是衡量生命观教育效果的一个标准。这次突发新冠疫情暴露出了我国在开展生命观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存在滞后性,同时还存在着教育碎片化现象。但是,我们应该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完善生命观教育实践活动。这些主要包括:凸显生命观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进行多维度的生命观教育、构建完整生命观教育体系。
关键字:突发事件 生命观教育 生命价值 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侯祥(1989年5月),男,湖南郴州,研究生,助教,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基金项目:2020年度湖南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研究课题(2020KT09)“‘西方媒体新冠肺炎疫情叙事逻辑’视域下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9年由新型冠状病毒造成的疫情是一次影响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波及全球、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已造成上百万人感染,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疫情发生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打响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防卫战。
在这场战“疫”中,请缨赴前线的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疫情中坚守的外卖小哥、坚强乐观的感染者等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让我们看到了生命从遭受重创到生生不息,从默默无闻到实现生命价值的超越,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可贵又伟大的品质;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正确的生命观,例如,缺乏“慎独”精神、隐瞒自己的行程对他人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在网络发布吃野味的视频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天灾人祸虽然对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胁,但是也为生命观教育提供了一些预想不到的“契机”、为生命观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因此,在理解生命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基础上,本文拟就突发事件下生命观教育进行反思与构建。
一、突发事件下生命观教育的反思
现代社会生命观教育相关思想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的,并建成了第一所生命教育学校,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在20世纪末英国开始重视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理解为一种全人教育,相信通过生命教育培养的积极主动的公民既能促进国家经济与政治上的进步,也能提升社会的文化、道德及社会风气,认为生命教育包含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也要有公民的权利及职责教育。”1并据此建立了主辅搭配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课程渗透式教学方法。日本为了解决未成年人自杀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于1989年在新《教学大纲》中开始重新定义生命教育的指向,即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进行生命观教育已经过了半个世纪,并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我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一些高校进行生命观教育的尝试。如武汉大学开设“死亡哲学”选修课、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开设“中国死亡哲学”选修课、广州医学院通过讲座形式进行生命观教育。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生命观教育发展形势良好,学界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开展积极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当前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理论和实践的不足,若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作深入反思,就可以发现目前有生命观教育具有功利性、生命观教育内涵狭隘、生命观教育严重滞后等主要问题。
(一)生命观教育存在功利性主义倾向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而遗憾的是“当今的教育从根本上偏离了它本真的意义,成为了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的教育。”2长期以来,高校教育在现代社会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的培养实行了标准化、统一化,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技能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分工的需要教育,把人造成了标准化的教育产品”。3这样的教育观念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把对人的教育作为一个将人物化的过程,虽然实现了满足社会发展建设发面的作用,却忽视了人作为生命个体达到追求自我发展的目的。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社会将人的地位降格为物,人的价值的实现也只能通过物的价值的实现得到体现,对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而言只能是片面化的,说明了目前生命观教育的片面性。在这样的功利主义影响下,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意义,对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产生质疑,生命的价值被物的价值所取代。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现存教育理念的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论,即“把生命教育看是全人格教育,注重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更深层次感悟,从而珍爱生命。”4但是实践证明,该教育理论也存在着功利主义的倾向。该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的生命价值,缺乏对学生必要的生态价值、环境伦理等自然界生命观的教育,使得大学生只知道“何以为生”,却不知“为何而生”的哲学思考,不利于形成完整的生命观。
(二)生命观教育存在严重滞后性
生命观教育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在我国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发展, 虽然目前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很多方面却显得与现代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教育方式滞后、教育内容滞后、教育手段滞后。
1.教育方式滞后
生命观教育方式滞后是指学校在进行生命观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理论讲授、机械记忆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对生命本质的看法。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只是让学生获得了对生命本质的书面性的认识, 获得的只是一种模糊的生命感受,并不能形成对生命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同时,它会导致学生片面理解生命现象、对自然生命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困惑、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关系不能深入把握,甚至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重视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引领。相比而言,国外的生命观教育十分重视基于真实的生活环境开展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生命观教育。美国通过讲座形式讲授死亡教育、父母从小进行挫折教育,英国以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生命观教育,日本从小就进行寒冷教育、逃生演习等,俄罗斯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等。这样的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生命形成更加真实的体验。
2.教育内容滞后
本文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尽管当前关于生命观教育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能基于人的生命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开展相关研究。“大学生生命观的建构应该立足于达成本能、情感与智慧的完美结合,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层次上进行整体性的构建,以此促进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维度的不断拓展和深度融合。”5“生命观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关注个体生命的教育,它诠释着一种建立在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基础之上的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更高的价值追求,是帮助个体培养生命意识、生命情感、生命责任的更有效的教育形式。”6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以人为中心”,即生命观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的肉体生命、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但却对自然界中其他生命个体价值的实现重视度不够,带有明显的工业文明烙印,这样的生命观教育是浅层次的、不完整的,不利于构建完整的生命观教育体系。教育内容的滞后必然会导致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偏颇。我国在2007年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至今已经有13年,在这期间该理念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此,学校在进行生命观教育时就必须要将自然界中所有生命个体都纳入进来,构建大生命观教育——生命共同体理念。
3.教育手段滞后
在我国课堂是进行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这样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进行知识的批量生产,提高教育的效率。此次疫情的爆发使得很多学校将课堂教学从现实世界搬到了虚拟网络。
按理来说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课堂教学的而规模可以无限扩大,同上一堂课的参与者无限增加,教育效率无限提升,但现实却并非如此。主要的原因在于伴随疫情的爆发,“信息疫情”也会同时爆发。尤其是在疫情发生初期,由于对新的疾病威胁很多信息未知,导致大量谣言和不实信息的出现,如果不能很好的回应这类“信息疫情”,它将会借助网络传遍世间每个角落。课堂教学往往都是事先有计划有设计,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能做到第一时间回应,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样的教育手段不利于帮助学生及时解释关于生命的现实困惑。现实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现实需要没有得到回应,就将有可能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生命价值观。学校在利用课堂进行普遍性的生命观教育时,还应该利于其他手段,例如网络技术,构建从现实延伸到网络的教育环境。
(三)生命观教育存在碎片化现象
所谓生命观教育碎片化是指在时间轴上表现为生命观教育缺乏连贯性,缺乏常态机制,一般是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被动地会进行相关教育,没有事前筹划,等到事件结束时生命观教育就暂时结束, 使其呈现出突击性、滞后性、被动式的特征;在知识结构方面表现为虽然研究生命观的学科众多,但是不同学科研究都有自己的研究价值倾向,例如,“哲学层面注重对生命价值观本原的探讨,”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研究生命、生存、死亡等。“教育学层面注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内涵的解读及教育体系的构建。”“心理学层面注重生命价值观测量工具的编制。”7教育学各学科缺乏沟通,不利于生命观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知识呈现碎片化;在研究内容方面,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虽然对生命观教育的内涵没有达成一致,但大多是从生命观教育的意义、困境、现状、改善途径等角度展开研究,存在研究重复、观点类似情况。另外,研究者在生命观教育构成要素内涵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却缺乏系统深入的整体性研究。
这主要是由于整个社会都将生命观教育视作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产物造成的,即为了对经历过灾难性、危机性等事件的人群进行心理疏导、安抚等。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人们只看到了生命观教育的显性的作用部分。诚然,教育对人们社会心理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塑造作用,但不应该只对社会中的危机事件作出回应与反思。碎片化的教育不利于人们形成系统完整的生命观,甚至可能造成教育的失范。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应该要结合他们目前的成长阶段,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生活化的生命观教育。
二、生命观教育建构
重大突发事件作为生命观教育的鲜活素材,不仅可以深层次地反映出生命观教育的应有之意、完整内涵,而且还可以作为生命观教育的一把尺子、衡量生命观教育的得失,促使教育主体对生命观教育真谛的反思,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生命观教育实践活动。
(一)凸显生命观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价值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强,逐渐形成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延伸,使得教育具有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教育的过程中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追求降格为对物的价值的塑造,将生命意义窄化为物的价值。生命观教育应该要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正确认识人的生命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关系。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导致人类颠倒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得人类错将自然界看做自己的附庸,并树立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生命观教育势必要让人们认识到这样的思想过分夸大了生命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了自然界作为人类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的事实。
另一方面,人的生命的社会属性是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才慢慢认识到的,其中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生命观教育就是为了更好的帮助人类认识到生命社会属性的价值,提升生命社会属性的质量。当前由于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生命的社会属性被简单的理解为生命的工具性价值,使得很多人在追求生命社会属性的时候看中的往往是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消极方面的社会属性,忽视了生命平等、和谐共处等积极方面的属性。因此,在开展生命观教育的过程中要从根本上正确认识人的生命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存在基础,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在人类社会关系中的体现和延伸。正确处理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人的全面发展。
(二)进行多维度的生命观教育
生命观教育作为一种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实践活动,在引导人们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由于生命观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探索出完全符合其教育规律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等。要真正发挥出生命观教育的作用就必须认识到生命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止的过程,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储存有关生命的相关理论知识外,更加要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线下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生命的真实体验感。学校可以通过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各种自然灾难,让同学们置身其中感受生命的渺小、脆弱,到达珍爱生命、敬畏自然的目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突发事件的演习,提升学生的自救能力;可以利用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学生扫墓、祭祖等活动,也可以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组织学生参观养老院、殡仪馆等场所。只有对生老病死等有了真实体验,人们才会放弃生命消极的社会属性,才会正视生命的价值,才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由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思考者。生活是生命存在的具体形式,生命观教育必须要回归到生活的具体场所。我们通过在具体生活场所中开展多维度的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反思,教导学生独立思考生命的意义;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让学生反思人与自然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
(三)构建完整生命观教育体系
个体生命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并且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要将生命观教育作为可持续性的终生的教育事业。因此,学校在开展生命观教育的时候要避免碎片化教育现象的出现,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首先,可以开展学生生命观现状评估工作。我国现代化的生命观教育受西方影响较大,现有研究文献大量充斥着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中国文化对学生生命观形成的影响,建立符合中国情况的评价模型。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进入到新环境中会因为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因造成对生命意义的不确定性,所以有必要了解学生生命观的整体、个体等情况,深入分析哪些因素对学生生命观的形成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功能的变化,建立相关的评估模型,为生命观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意见。其次,可以完善生命观教育内容、整合各学科教育优势。目前有关生命观教育的内容大都是强调如何保障人的生命价值、实现人的生命意义等,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是存在不足的,它过分夸大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忽视了其他自然物质,包括自然生命和自然资源的价值。在现阶段开展生命观教育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的生命意识。同时也要整合各学科教育优势,加强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获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此次疫情爆发暴露出了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缺乏必要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生命观教育不应该只是单一的教学活动,纯粹的理论灌溉,还需要发挥其他学科优势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保护的本领。目前生命观教育不能全面系统展开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缺乏对教育内容和活动过程和效果的研究,因此很有必要发挥各学科优势为生命观教育质量提高保障。
总之,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伟大,逐渐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也让我们深信实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经历了此次疫情之后我们必须明白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深刻反思从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要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平衡的关系。生命观教育要从只关注人的生命局限思维中解放出来,认真思考“何以为生”、“以何为生”。
参考文献:
[1]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4).
[2]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3]樊晓红.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10).
[4]任彬,沈克祥.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4).
[5]李志跃,许忠明.大学生生命观:内涵、结构及教育导引[J].大学教育科学,2017,(1).
[6]李芳.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7]梅萍,张建芳.我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特色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