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琼花
琼台师范学院
摘要:动画角色作为动画作品的核心要素,影响着儿童的行为、语言和思维,本文通过介绍阿恩海姆的儿童视知觉理论和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来分析动画片可能对儿童产生的影响,再引入风靡世界的《海绵宝宝》作为国外优秀动画作品的范例,通过分析《海绵宝宝》中的动画角色形象来探讨动画角色设计在儿童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及启示。
关键词:动画角色设计 视知觉 儿童认知 儿童教育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阿恩海姆的儿童视知觉理论
鲁道夫·阿恩海姆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对儿童视知觉的发展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学前儿童视觉心理最显著的特征是基于视觉基础的形象特征,儿童能从画面中将知觉和视觉相互结合,从而衍生出自我心理上的发展,而对于视知觉这一概念,格式塔心理学给出的解释为“视知觉是在人体眼球受到颜色、物体等刺激之后,传递给大脑接受记忆的过程,其包含视觉接受及认知”,因此,在儿童视知觉的发展中,他们会在观看动画时接收到视觉刺激物,并且还会将视觉刺激物的形式自我内化、进行加工,能以自己的感知能力对刺激物进行记忆和描述,此类儿童对于视觉刺激物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过程,就是视觉经验累积的过程,所以儿童通过视知觉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而动画作品通过将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将视觉思维的培养渗透到各个细节之中,儿童通过观看动画作品,无形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视觉思维体系,在生活中也能继续以图像思维等视觉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从侧面提升了儿童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
(二)皮亚杰儿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系统发展分成了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在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只能注意自己的感觉。到了前运算阶段(18月-7岁),儿童就可以接受图像、文字、图画和简单概念等表征来思考客体世界,但受到自我中心主义的限制,专注于直觉状态且依赖外表。在第三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掌握了符号、物体的能力,不过这些对象必须是具体的,抽象的概念和操作对儿童来说仍具有难度,在最后的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儿童能够思考抽象的概念,心理运算可以用于假设的情境,由此可见,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儿童在各年龄段上认知发展的能力有限,所以如果动画能在儿童认知系统发展的关键时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有助于使儿童教育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海绵宝宝》中动画角色的特征
《海绵宝宝》是一部于1999年7月17日在尼克国际儿童频道开播的美国喜剧动画,曾获得全美儿童动画片收视冠军,并且风靡多个国家,连载至今,它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海绵宝宝和他的好朋友派大星、邻居兼同事章鱼哥、领导蟹老板和其他人物在一座名为比奇堡的海底城市的日常生活展开。
海绵宝宝的人物形象是一块整天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方方正正的黄色海绵,它的性格偏向于乐观积极且天真无邪,总是能挖掘出生活中的乐趣,和海绵宝宝性格相似的是他的好朋友派大星,派大星是一只粉红色的海星,想法单纯,思考问题较为简单,但是非常看重和海绵宝宝友谊,而海绵宝宝的邻居章鱼哥是一只喜欢吹竖笛的势利章鱼,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海绵宝宝和派大星的热情嗤之以鼻。海绵宝宝的上司蟹老板是一只经营着全比奇堡最受欢迎汉堡店的红色螃蟹,他对金钱有着无比的狂热,并且赚钱是他愿意接受挑战的唯一动力。通过对《海绵宝宝》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在这部动画片中主角分成了两个阵营,一类是单纯天真的人物角色,另一类则是较为势利刻薄的角色,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丰满了《海绵宝宝》主角和配角的形象,同时也更明确了配角衬托主角的功能。
在动画情节中,常常出现章鱼哥和蟹老板为了满足一己私欲,通过欺瞒海绵宝宝的方式来哄骗他帮忙完成自己的任务,海绵宝宝对于别人的请求总是会积极的接受然后再不遗余力的完成,可是最后这些自私的点子都会因为海绵宝宝的认真引发出笑料,带给章鱼哥和蟹老板意想不到的结局,例如在《相反日》这一集里,章鱼哥为了把房子顺利卖掉从而远离海绵宝宝,但是又害怕房产代理人看到过于热情的海绵宝宝从而使房子掉价,于是在代理人来访日的那天告诉海绵宝宝今天是“相反日”,海绵宝宝在这一天需要表现出和平时相反的行为,结果却因海绵宝宝的过度认真使得这一计划弄巧成拙,最终章鱼哥出售房子的愿望也落了空;在《泡泡城》剧集中,蟹老板为了赚更多的钱不同意海绵宝宝回到比奇堡,要求海绵宝宝在在泡泡城不停的制作汉堡,结果最后赚来的泡泡钱全部都是泡泡,不具有任何的货币价值。章鱼哥和蟹老板等具有消极性格的配角作为海绵宝宝生活中的一部分,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更自然的发展,同时通过对比强烈的人物角色设置也在潜移默化中向儿童传播了更为鲜明易懂的价值观——自私的人最终会获得惩罚,这有助于辅助儿童通过观看《海绵宝宝》动画片后将动画主旨进行个人的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
三、《海绵宝宝》对于儿童教育的意义
根据阿恩海姆的儿童视知觉理论和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可知,动画片在儿童成长的期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会直接的影响到儿童个人视知觉思维体系的发展,并且由于儿童的认知系统发展在各阶段存在局限性,因此,儿童观看的动画片的内容也会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所影响。《海绵宝宝》作为一部受到全世界欢迎的优秀动画作品,它的动画角色设计对儿童的行为语言和思维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对儿童行为语言的影响
当儿童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出发时,他们会将海绵宝宝作为自己心中正面角色的代表,认可和学习正面角色的行为和语言,在《海绵宝宝》中,海绵宝宝作为正面形象有非常多充满积极性的特征,例如他总是会赞美身边的人和鼓励身边的人,并且对自己的朋友非常好,即使迟钝的派大星在遭到众人的嘲笑时,海绵宝宝还是能从派大星身上找到闪光点,这在潜移默化中有助于培养儿童学会欣赏他人的行为习惯,以及海绵宝宝口头常用语是“你太棒了”、“加油”、“我们一定可以”等充满正能量色彩的语句,对于儿童的语言学习也能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
《海绵宝宝》在剧集的主题设置中,也多以日常或者是童话幻想的情境为主,因此人物的形象性格在设计上和暴力、血腥等题材都不沾边,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成人化、暴力或者低俗的语言或者行为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像由于情节暴力颇受家长指责的动画片《熊出没》就曾因为十多分钟内出现了21句脏话被新闻报道点名批评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但此类脏话连篇的情况并不会在《海绵宝宝》中发生。
(二)对儿童思维方式的影响
当动画片为了达成对儿童的教化作用时,需要通过最简易的方式来传递一些比较深入抽象的概念,例如社会秩序、礼仪道德、自我认同和亲情友情等概念,而优秀的动画片会通过设立正面人物和负面人物来制造对立的矛盾,当儿童在观看动画片时,会从动画片中的对立矛盾联系到自己现实生活中遇到过的处境并进行角色的代入,因此动画片中矛盾的解决,也意味着儿童认知的升级,所以动画人物的角色设计对于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海绵宝宝》的优秀之处在于它的主题呈现出成长多元化,能够构建出一个“教化”色彩不浓又充满乐趣的沉浸式情景让儿童代入角色获得体验,给予了儿童充分的空间去进行自我思考和探索,例如在《天才派大星》中,从前以蠢笨形象示人的派大星突然之间变成了高智商的人才,变聪明后他开始对比奇堡其他市民嗤之以鼻,与海绵宝宝之间的友谊也出现了裂痕,但是动画片在此处为海绵宝宝的角色设计了许多个人独白的场景,引导着观看的儿童和剧中的人物一起进行思考并做出个人的判断,最后再展现海绵宝宝和派大星和好如初的结局,这一过程让儿童对于友谊和人格平等有了更深的思考。
因此,当一部优秀的儿童动画作品在进行角色设计时,应当多多从儿童的观看角度出发,设计出更自然、更符合儿童心智和有利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色,通过给儿童制造深有同感的沉浸式观看体验和轻松诙谐的观看氛围,不仅能给儿童更深刻的观看印象,也有助于儿童认识自己和世界、培养个人的思维和人生观,进而更加健康完整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会鸽,曲琳.三维儿童教育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25):9-10.
[2]董笑君.阿恩海姆的儿童认知思维[J].艺术品鉴,2019,(3):347-348.
[3]林俊卿.基于视知觉理论的新时期儿童美术教学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8,2(35).
[4]刘燕. 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动画角色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7.
作者简介:林琼花,女, 1972年4月出生,籍贯海南万宁,琼台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
注:全文总字数为3469,作者:林琼花(lin qiong hua),工作单位:琼台师范学院,详细通讯地址:海南海口美兰区桂林洋高校区琼台师范学院教师公寓,邮编:571127,联系电话:13307528327,邮箱:qtszlqh@126.com。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社区体育“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项目编号:2020sk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