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7期   作者:赵娜
[导读] 科技生产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科技的发展要依赖于创新型人才

        赵娜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第一中学  432800
        摘要:科技生产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科技的发展要依赖于创新型人才。生物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之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多管齐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断突破。作为教师,要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环境;要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这是促进创新能力的首要前提条件;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加以引导,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生物学科属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类学科,学科知识本身具备创新性。同时,课程改革要求生物教学应该创新理念,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为其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由于课堂采用的教学方法关系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动力的形成,也会对其创新能力形成产生影响。所以,教育者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现实需求,按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需求,使用有效措施创新教育方法,深化课程改革,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基础,打造高效的生物课堂,学生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不断实现教学目标。
一、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生物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实验学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
要根据教材内容设置实验计划和教师指导计划,提高实验教学的课堂效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反思和总结自己对生物概念的掌握程度,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视情况而定不断调整和完善实验条件和实验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多种实验方案,认真操作实验步骤,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最后大家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中的不足以及下次可以改进之处,提升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无论实验是由教师演示还是学生亲自上手操作,伴随着不断思考,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体的实验需要建立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和实验总结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实验教学策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是教学大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为学生的动手能力会反作用于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生物学科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大联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多多观察探索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这样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联想到生活中的场景,加深对生物知识的印象。此外,随着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吸收以及通过观察生活所获得的沉淀,学生可以适当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制作生物模型,锻炼自身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到“影响酶的活性的因素”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试过用含酶的洗衣粉在不同的水温下洗衣服?”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接着老师就会布置小任务,让学生们回家后操作一下,以此测试含酶的洗衣粉最适宜的水温,从而检测影响酶的活性的因素。这个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意识,同时对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很有帮助。此外,教师还可以播放“酶的活性”相关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生物世界的奇妙,大大增加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实验教学是创造条件让学生扮演科学家探索生命科学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谨记容许学生出错,不断提出疑问。学生探究的实验过程远比得到标准的实验结果要重要得多。


二、培养学生兴趣
        生物课堂中,学生兴趣为其产生学习行为的驱动因素,并且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学生对于生物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深入学习,发散思维,为其创新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因此,在创新能力培养阶段,需要将学生兴趣作为出发点。教师应对教材展开全面研读和分析,按照学生学习需求,结合其兴趣爱好,选择教学方法,增强生物课堂的趣味性特点,让学生对于知识产生好奇之心,顺利将其兴趣化成学习动力,为其创新能力形成奠定基础。
        如:讲授《光合作用》这节课内容时,为培养学生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方式辅助课堂教学,对于教材、学情等充分分析,展开多媒体课件制作,使用形象、生动的方式,将教学过程难点部分利用声音、动画、图像以及文字等形式展现在屏幕之上,带给学生全新视听感受,辅助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引导各小组展开讨论,通过对比和归纳,总结学习重点,形成创新思维。教师利用多媒体对于光合作用整个过程分部展示,可激发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使其通过观察和联想,体会知识的运用。导入阶段,为学生展示“粮食短缺”视频素材,引发其展开思考,光合作用意义是什么?如何能够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通过视频情境,吸引学生,让其快速走进学习状态,对于光合作用过程产生探究欲望。光合作用各阶段讲解,也可利用动画,展示类囊体位置光反应整个动态变化过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样,在暗反应进行阶段,也可利用多媒体,将叶绿体基质内部暗反应整个过程以动画形式呈现出来,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知,调动其思维。通过上述过程,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情境,吸引学生关注学习内容,为其创新能力的形成营造良好环境。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创新的思考探究
        课堂上的积极怀疑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对学习的兴趣,只有通过真正的探索教学内容的愿望,才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使他们能够学习和探索教材的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向,从掌握课堂节奏转变为指导教学过程,成为教学过程的中心主体,通过探索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这种带问题学习的自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发现新问题,通过自学解决问题,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学习“免疫调节”的时候,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播放“泡泡男孩”大卫的视频——一个因为“严重免疫缺陷”而从小生活在无菌环境的塑料泡泡里的男孩的故事。然后问,泡泡男孩为什么生活在这样的塑料泡泡里?让学生讨论书中教材的内容,得出结论:大卫从出生起就只能生活在完全无菌的环境中,因为他患有“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病”,体内没有免疫系统,也没有抵抗任何病毒和细菌的能力。以“泡泡男孩”大卫的故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免疫系统的兴趣后,引导他们讨论和分析免疫系统的概念、特点和工作原理,并逐一总结这些知识点。
结束语
        为了适应改革的新要求,中学生物教师应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作为生物学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之一。为此,生物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教授创新,激发学习,激发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苗传波.新课改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90.
[2]谷春梅.浅谈高中生物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0):83.
[3]沈伟.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分析[J].散文百家,2018(12):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