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励志教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7期   作者:覃学华
[导读] 资助育人是学生资助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强国的有力措举措。
        覃学华
        宾阳县宾州镇六和完小 广西南宁市530405

        摘要:资助育人是学生资助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强国的有力措举措。本文通过提出现象说明感恩励志教育的必要性,然后将感恩励志融入在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方面的心得体会及教育活动方法总结出来,希望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管理;学生;资助工作;感恩励志教育

        感恩励志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包含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两个方面。感恩教育即通过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受教育者能够产生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意识和态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掌握感恩的方法,并在实际行动中予以回报;励志教育即让受教育者认识到奋发上进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成为有目标、并真正付出行动去实现目标的个体、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融入于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中,对于落实中小学生情感教育和人格塑造的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让学生感知自身与他人、自身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感恩回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格。
一、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励志教育的意义分析
        在国家快速发展背景下,针对贫困生的经济扶持已经出台相应政策,意在帮助家庭经济难学生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目前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几乎都是立足于经济上的帮助,在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物质问题,而在学生后续发展、持续发展等方面并不完善,享受了国家多项资助的学生们,相当一部分人感恩意识却缺失了。
        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种是学生家庭教育问题。贫困生父母大多为了生计常年外出务工,对孩子的要求更为简单。书读成什么样也不管,反正读完初中或者高中也是出去打工。长期远离孩子,对孩子的监管根本无法顾及。
        一种是学生自身发展问题:隔代教育的学生缺乏来自家庭应有的身体、心理成长变化关怀,普遍存在着知行不统一的现象。这些受助学生把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会想到去进行双向的回报。少部分会回报的学生,方式也非常有限,对回报形式的认识也很狭窄[1]。
        第三种是社会教育的问题。信息的高速发展让人们看到更多的不法行为,让人们连正常的举手之劳都要瞻前顾后。同时,现今应试教育使我们老师在感恩励志教育方面投入不够,老师围绕考试进行大量的训练和练习,学生埋头于书本和试卷之中,努力去突破教学成绩,从而遗忘了许多行为规范教育。针对感恩意识培养的专题教育更是少之又少,造成许多被资助学生缺乏责任心与感恩心[2]。
        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现状,把学校感恩励志教育方面的经验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在这里交流。
二、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励志的融入分析
(一)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融入
   教师要认识到资助是一种手段,而育人是最终目标,所以在经济上帮助学生的同时,还要在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能力上发展学生。
        第一,感恩教育的效果不会在一两天之内出现。如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身心健康进行多角度的启发性教育,要在掌握自己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特点的基础上,认真传授相关的书本知识,同时积极将网络、电教等现代技术融入感恩励志教育过程,并充分利用青少年学生熟悉的伟人事迹和感恩事例教育学生,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学会感恩,学会自强不息,引导他们从小热爱学习,在受资助的同时也能够学会自助,甚至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乐于助人,以感恩和回馈社会。


        第二,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挖掘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来深化感恩教育[3]。比如表达了父母养育之恩的《背影》、《我的母亲》、《台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感恩自然的《敬畏自然》;感恩祖国的《三峡》、《邓稼先》、《最后一课》;还有不少关于朋友情、师生意以及其他人帮助之恩的《羚羊木雕》、《藤野先生》等等[2]。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引进情景式、体验式的的教学方式,讲述某个代表人物的感恩励志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悟,树立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感恩回馈意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拼搏奋进的进取精神。
(二)创造感恩励志教育环境
        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不同感恩教育活动,为学生创造家庭、社会两方感恩励志环境,提升学生感恩意识。
        对于感恩型家庭环境构建,家长自身应树立“养”、“育”结合的全面教育观,将提高能力与素质作为孩子读书的首要价值,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孩子的接受能力,通过与孩子对话谈心,给孩子讲知恩图报的小故事,教育孩子时应讲求自身行为的“知行合一”,比如登门感谢“恩人”时尽量带孩子前往,无论工作多忙,都别忘了在假期带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等,使孩子在有意无意中感受到爱与恩的交融,引导孩子将感恩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迎接和创造美好的未来。
        对于社会型感恩环境的构建,学校要提供更多的资源。比如可以开展一月一次的感恩励志主题班会,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受资助过程中遇到的难忘的事,深化他们的感恩励志心理,他们感动了,流泪了,心灵受到震撼了;自然他们就想到了回报,想到了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将来才有能力回报有恩之人。还可以以“感恩励志”为主题,定期开展文娱表演,通过一些振奋人心的歌曲,舞蹈激发信心,实情实景的小品表演等感动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苦难也是一种财富,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试金石。逆境是激发成长的动力,不要对自己的现状感到自卑,更不要怨恨父母,要立足根本,通过发奋学习,创造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三)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实践
        感恩励志教育,不仅是一种书面的形式,更是一种要贯彻落实下去的实践活动。所以将感恩励志渗透在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中,必须将学生置于感恩和鼓舞性教育的中心,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产生共情,才能从质量上提高学生的感恩思想和行为。
        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定期向学生宣传义务教育免书学费,和对贫困学生生活补助等相关政策,从"经济帮扶"上升到"心理帮扶",保证学生在享受到政策待遇的同时,更好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提升贫困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内心的正能量,要懂得现在条件的来之不易,要建立自信融入集体,要懂得感恩回馈社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让更多的贫困学子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同时促进学生练能力、长才干、强思想,不断增强获得感和认同感,并以身作则成为积极传递正能量的一股清流[4]。

结束语
        随着资助体系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思想问题,将感恩励志融入中小学资助工作对于实现新时期的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与有关教育部门需要不忘教育初心,牢记助学使命的同时,激发他们奋发图强、回报社会的坚强意志,并让学生在实践行动过程中完成自我认知、自我发现、自我纠正,构建个人认知体系,提升境界,纠正偏差,明确新目标,激励学生积极奋进,从而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形成良性循环,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更为深远的意义于影响。
参考文献
[1]陆娇.资助育人体系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道德价值与路径探究[J].文存阅刊,2020,(44):199-200.
[2]常淑芳.小学学生资助工作与感恩励志教育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3):1026.
[3]罗涛,王中华,汪俊明, 等.资助育人背景下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文信息,2020,(5):123.
[4]柴慎之.高校资助中诚信感恩教育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报告,2019,(18):242-2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