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刚
安化县梅城镇栗林学校 湖南 安化 413522
摘 要:近年来,心理疾病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得病人群也趋于年轻化,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尤其需要得到重视。研究显示,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群体的20%,另外,叛逆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多发时期。心理疾病不仅危害青少年自身健康,使其患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机率增加,还对社会和谐产生一定影响,例如青少年自杀、犯罪事件等频繁发生。因此,学生、家长以及学校要特别重视青少年叛逆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今互联网已走入千家万户,家长和学校都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在移动互联时代帮助学生平稳度过叛逆期。
关键词:互联网;叛逆期;心理健康
叛逆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既会出现生理和行为变化,也会伴随着心理的转变。普遍来说,小学生行为的变化多为外显的注重外表、反抗父母,心理上的转变则多表现为情绪上的不稳定、内心丰富等。多数情况下,学生能够平稳度过叛逆期,但当叛逆期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引发更加恶劣的事件时,往往会对学生及家庭带来巨大影响。
一、 学生叛逆心理的现状分析
1.1学生常见的叛逆心理状况
学生容易在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上表现出叛逆心理。首先,情感态度上,学生可能会出现自闭、烦躁、崇尚暴力等消极行为。其次,价值观上,学生在做出判断时可能不准确,并对学习持消极态度等。
1.2小学生常见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学生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家庭原因以及学校原因。
1.2.1 主观原因
引起学生叛逆心理的因素很多,其中学生自身因素非常重要。小学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萌芽,他们迫切希望摆脱父母的监护。小学时期对于性格的养成非常重要。心理学上认为,性格是有好坏之分的,良好的性格对于学生发展有着积极促进的意义,若性格过分孤僻或极端则会导致其在人际交往中处于消极地位。这种由于性格带来的消极影响会使学生在于他人交往中受挫,产生消极情感和行为,进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1.2.2 客观原因
生理原因和社会因素是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两大主要客观原因。首先,现如今小学生身心发展较快,有时会出现青春期提前到来的情况,那么小学生在面对自己生理发生变化时可能会手足无措,内心既渴望得到父母帮助,又排斥与父母的亲密接触。他们内心充满了复杂与矛盾,在这种自我纠结中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此外,互联网迅速发展,小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视野,甚至会浏览到不良信息。这些信息的冲击也使他们产生了想要摆脱父母管辖却又碍于现实情况无法逃离的复杂心理,在这种矛盾之中,如果学生与父母关系不亲近亦或沟通较少,则很容易给学生心理带来负担。
1.2.3 学校原因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教师专业能力有限,在面对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敏感度不够。大多数时候学校未能配备良好的心里教师,依靠普通授课老师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往往会出现教师发现问题不及时或者学生意识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却无处可说、无处可求助的尴尬现象。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教师能力受限,就更不能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1.2.4 家庭原因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家庭氛围,也影响着家庭结构,家庭的变化必然对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小学生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大部分家长思想转变较慢,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的迅速发展,若依旧遵循过去的理念教育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出现认知模糊,这样一来,给孩子都带来的心理压力促使着其叛逆心理的成熟。其次,家庭结构的变化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大重要因素,父母离异或者家庭氛围不和睦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变化。最后,父母对于孩子过分严厉或过分溺爱都会导致孩子心理和行为受限,久而久之则会促进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 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叛逆行为纠正的策略
2.1坚持以人为本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他们在学校中不仅学习知识,还会进行社会交往,因此学校的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要想纠正学生的叛逆心理,学校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部门,定期为学生做心理健康调查。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日常课堂中去,而不只是单单依靠定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应注重学生除学习成绩之外的身心发展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
2.2专业化测量更准确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测评,用量化的数据来记录和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数据能够直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测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心理测评过程中要规范选择测量目标,选取精确的测量仪器,在数据采集、分析过程中做到规范、准确,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和记录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变化,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给与学生适时而准确的帮助。
2.3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课堂
小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进行智的发展,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若教师能够做到关注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影响。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在课堂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提高心理健康能力。其次,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增强学生自信心。最后,在教学内容中也可适当添加心理健康知识,例如让学生阅读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评价当前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时事新闻,或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论自己的成长故事等。
2.4家庭引导,助力健康
最好的教育来自家庭,同样,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深受家庭氛围影响。父母之间融洽有爱的关系会给与孩子更加强烈的安全感,促进孩子自尊、自信的正向发展。首先,家长应认识到健康的心理好过高分成绩,家长要刻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这包括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抗挫抗压能力等。其次,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避免比较,为孩子创造轻松自由的生存环境。叛逆期的孩子渴望成为大人,摆脱家长束缚,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应避免说教,要善于引导,平等沟通。最后,家长也要不断学习,掌握学生心理出现叛逆状态的知识,并且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叛逆心理要正确对待,并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
三、 结语
总之,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因素多种多样,帮助学生平稳度过叛逆期的措施也是多维度的。学校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科学手段记录和测量学生心理变化,并且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课堂中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良好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家长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于叛逆期的小学生,家长要给与足够的关心,敏感地接收到学生的变化并提供帮助,由于叛逆期的孩子不爱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家长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和支持,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为孩子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施瑾. 学生叛逆期家校合作重要性研究[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7(4):225-225.
[2]刘又银. 论叛逆期青少年的教育问题[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6, 26(006):21-24.
[3]杜小红. 预防网络成瘾,帮助学生平稳度过青春期[J]. 学园:教育科研, 2011(24):164-165.
作者简介:李志刚(1967年8月-),男,汉族,湖南省益阳市,教师,大专,安化县梅城镇栗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