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技思维介入艺术设计教育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7期   作者:林珂
[导读] 在当今互联网科技时代,大量科技应用、多媒体技术、科学幻想思维已经与传统艺术、
        林珂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摘要:在当今互联网科技时代,大量科技应用、多媒体技术、科学幻想思维已经与传统艺术、传统美学实践发生了深刻的碰撞,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也已经刷新了人民大众的视觉经验。一部分传统艺术、传统美学的视觉表现方式已经难以匹配我国人民快速增长的艺术欣赏需求。由此,在诸多领域的艺术工作者与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实验室、科技公司技术研发部门展开了合作。通过在本科、研究生阶段引入科技、科幻课程来激发传统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出新型表现形式、新的设计方法,在国家大型文艺活动、多种艺术展览展示领域取得了诸多创新和辉煌成果。因此,在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引入科技思维和应用,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与时俱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技与传统艺术结合;数字艺术;传统艺术再创造;多媒体艺术;研究型大学科技实验室;
引言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期间发表了约两小时的讲话。在会议中,习主席谈到: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文艺工作者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
        作为艺术设计领域的实践者和教育者,在反复学习座谈会相关精神之后,结合国内外文化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和形势,立足于院校资源、本专业当下发展的现状,认为高校应当将最新的科技理念、科技手段引入艺术设计教育中。在当下艺术的欣赏方式、途径发生变化的时代,艺术工作者应当适应时代变化,通过学习和研究优秀的设计艺术作品,进行自我消化和更新,形成新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和相关创作。
一 、科技思维介入艺术设计教育的跨学科意义
        2019年是中国的科幻元年,电影《流浪地球》取得巨大的票房成功,形成丰富的社会讨论。电影中丰富而充满未来感的画面正是新技术手段、跨学科设计的最新案例。
        在最近十年的艺术设计相关行业,涌现出一批艺术与科技、科学幻想结合的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展览展会。可以说科技的元素已经从深度和广度上植入了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科技产品,科学思维也已深深影响了现代企业、社会生活的发展,科技思维也在多个领域作为思想方法将创造力、创新力引入到艺术设计创作中。
        未来的文化设计艺术产品将是跨学科共同合作努力的结晶,我们已经很难用单一存在的艺术种类和艺术手段去打动新的受众。艺术设计在思维、制作、传播等方面都将是跨学科、多学科的融合。
二、科技融合艺术设计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多领域实验和实践是国外先进研究型大学的一项创新设置,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国外大学就设立新媒体科技与艺术实验室,用于融合多个创新领域的教育资源来打造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当下,国内一些顶尖专业艺术院校也已经开展相关院系的艺术设计教学与相关专业研究,并形成丰富的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
(一)国外案例:MIT麻省理工学院 新媒体艺术实验室 艺术与科学专业
     麻省理工(MIT)的MIT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致力于设计、多媒体及科技等方面技术转化的研究。艺术与科学专业是由MIT媒体实验室于2013年创立,并设立艺术科学与技术中心。该中心通过整合学院优势教育资源和MIT媒体实验室的创新能力,将科技和艺术融合在统一的课程中,为研究和课程提供大量的新材料、多学科、跨学科的教育资源。并通过举办科技艺术座谈、访问学者项目、不间断的交流活动、与社会企业的技术合作来打造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教育理念。通过同时强调艺术审美和科技应用的对于当下产品、艺术作品的双重重要性,来推进教师和学生在产品设计上的艺术性和创新性。

(二)国内案例: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设立艺术与科技专业
        作为国内顶尖艺术高校的中央美术学院,于2019年成立艺术与科技专业,并与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跨专业学科建立。在专业及教育推广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专业时,一向立足于美术学院的艺术修养和造诣,融合跨学科的、多领域的科技专业,与相关高校和企业达成多项战略合作,并且在近两年中落实在教育和展览实践之中。作为一名普通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央美已成的科技艺术教学经验中,学习和借鉴适应本专业发展的教学方式。
(三)本地案例: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
        2010年成立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所开设的三个科系:开放媒体系、媒介展演系、实验艺术系。其中的“开放媒体系”通过教育和展览实践对互联网及不断更新的新媒体技术进行研究和发掘,形成新时期关于技术和媒体的反思和新型艺术作品。
“媒介展演系”通过融合各种装置艺术、新媒体技术、当代与古典文本叙事等等元素,最终形成以体验式空间、叙事性环境、表演性媒介,最后跨媒介展演的公共平台。

这两个科系的开设中融合了科技应用、科幻思维、艺术方式(包括电影、非叙事文本、诗歌、图像、动力装置、视觉电音等等新旧艺术手段)形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媒体展演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方式,并且达成许多成果丰硕的展览和演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通过学习其先进经验,来扩展本专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方法,并通过调查分析形成本校独有的艺术设计和科技融合的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在理论层面的严谨性和丰富性,在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
三、科技思维引入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未来价值
(一)科技思维对于教育领域的价值
         艺术设计工作者应当通过案例研究、方法研究、总结归纳,最后落实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在实际教育传播中提升学生对于科技方法、科技思维应用于实际设计艺术创作的理念。在相关在校实践中探索更多符合时代精神的艺术理念,通过科技艺术的技术方法,丰富设计艺术创作的手段。也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的时候拥有更强的跨学科适应能力和技术手段,形成更好的设计艺术创作。同时,使得学生取得单一艺术专业无法获得的全面的艺术视野,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提升教育质量。
(二)科技思维对于艺术院校的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科技思维的引入将提升艺术学院在艺术、设计、展览展示工程上的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研究多个领域的科技艺术、科幻艺术实践,来提升院校总体对于时代精神的把握,发展适应时代的、科学的、跨学科的、创新的、综合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丰富和弥补现有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院校对于跨学科研究教育的重视。
四、科技思维在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实现步骤
         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育实践中将科技思维循序渐进地引入教育中,具体的实现方式可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一)通过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与科技思维主题的系统理论及相关论述、著作。
(二)通过实践总结教学经验,转化成相适应的课程、教案,并通过教育课程不断修正并推广。
(三)促成一系列实际汇报展览或者产品、概念设计,从二维设计发展成为三维的立体设计,通过结合新技术形成多维的设计艺术。形成与社会组织机构、企业互动的一些阶段性成果。通过与社会组织或企业:美术馆、博物馆、艺术设计机构、文化公司等的合作,形成展览、艺术设计作品、交互概念策划等成果。
(四)形成一系列艺术与科技、科幻融合的论坛、座谈交流活动,来提升教育者和学生双方对于次选题所研究的内容的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并形成更好的学术氛围和交流途径。
         
五、科技引入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1)科技设计艺术历史梳理:科技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和社会驱动力构建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艺术及其衍生领域。梳理历史能总结从古到今,科技对于文艺发展的案例和作用。古代的壁画技术、雕塑建筑艺术无不是当时科技的结晶,当下的虚拟成像技术、大型互动雕塑都是科技助力艺术的典型案例。
2)传统艺术设计梳理:传统设计艺术作为一种文艺创作形式是十分特殊的,它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强调用科学精神、实用精神,并且调动现实想象力的艺术形式。同时传统设计语言又是通过实践操作去进行设计创作的思维方式。其视觉脉络和特征需要通过理性梳理回归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拓展我们的设计艺术视野。研究其历史发展,梳理关键节点,能重新理解传统设计艺术的脉络。
3)三者融合的案例分析:科技、传统设计、新艺术设计在人类历史的源头并不是决然分开的,古人通过实践获得技术、通过想象去创造新的技术,不断创新的技术被运用到艺术设计创作,艺术设计创作又融入在科技和对未来生活的幻想中,慢慢在19世纪形成相对独立的范式分野。深入研究它们在历史上和当下的互动关系,有利于艺术教育工作者对未来趋势作出预判。
4)跨学科设计艺术实践:通过新的艺术设计实践去形成新的方法、建构新的理论,通过分门别类的实验产生出新作品。通过结合跨学科的力量形成“大学科”平台的艺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最终形成多学科基础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学生和教育者都可以在这个“大学科”平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或适合某个项目的案例,用开放的、综合的学院艺术设计教育去滋养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创新的艺术设计项目。

         
总结:
        艺术设计在当下面临很大挑战:一方面网络上大量艺术设计产品山寨、抄袭国内外创新产品,使得优秀艺术设计作品在互联网上变得快餐化、庸俗化;另一方面,庸俗趣味的艺术产品和廉价设计充斥着众多群众的日常生活。这是非常复杂的现实处境,很多艺术设计在下沉市场的遭遇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原因的,非一时能改变。因此需要设计专业的教师通过广大专业院校的学生传播先进的、科学的同时是接地气的艺术设计理念,打造创新、有趣、健康、有想象力的设计艺术产品。将最新的技术整合到传统艺术中去,让传统的艺术设计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丁蕾.科技对艺术设计发展的影像中图分类 号:JO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115(2o14)lO一92—1 :
[2]刘军平, 李洋. 科技艺术形态融合的新体系——以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改革为例[C]//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集. 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