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汉林
湖北省孝昌县第三学区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对子女未来发展的期待,农村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迫在眉睫。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文化的传承对农村家庭教育影响巨大。文章以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为切入点,研究如何将孝文化更好地融入农村家庭教育之中,并针对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孝文化;传承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由长辈(首先是父母)对后代实施的教育。中华民族家庭教育源远流长,其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故事都是优秀的家庭教育典范。家庭教育作为一个人一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还存在大量的农村人口,农村大部分家庭教育没有合理科学的教育思想作为支撑,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仍旧采用相对单一、片面的教育方式。针对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当前的现状,笔者尝试立足于湖北省孝感市的“孝文化”特色,将“孝文化”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农村家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孝文化”对于学生思想的滋养作用。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家庭教育观念滞后
相比于城市的家庭教育而言,农村地区家庭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片面,一方面表现在农村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却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综合的发展。因此,家长的关心重点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考试成绩的高低,忽略了对孩子的情感、心理状态等的关注。另一方面,农村家长过于依赖学校和老师,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责任,把本来属于家长责任范围内的事全部推给了学校和老师。
(二)农村家庭教育方法不合理
农村家庭中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家长在盲目的状态下教育子女,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仍然存在对孩子态度粗暴,甚至采取棍棒教育的方式。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这一方面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伤害、磨灭了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增强了孩子的抵触情绪,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三)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传统农村家庭教育是一种双系结构,即父母共同承担起养育子女的义务。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里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渐增多,双系结构的家庭教育逐渐演变为以隔代教育为主的形式,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交流越来越少。值得注意的是隔代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对孙辈过于溺爱,老人在经历一生的风雨之后,希望自己在儿女一辈身上亏欠的情感,全部的补偿给孙辈。由于老人的溺爱,孩子往往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不懂感恩和孝敬父母。
二、孝文化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影响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从古代起就非常重视“孝道”思想,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就是这种思想的最好表现,这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积淀起来的精神财富。在当前社会我们应当继承、发扬这种美德。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思想教育,孝文化是我们必须吸取和借鉴使用的根本内容,其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形成感恩意识。孝文化的核心是有感于恩,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形成感恩意识。由感恩父母而推广至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由感恩小家而至感恩大家。孝文化的传承使得他们理解感恩、学会感恩、诚信感恩他人。
第二、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解决养老问题。我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中国的养老体制已运行十多年,对于稳固社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积极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养老制度实施时间不长,不是很成熟,快速的老龄化又使我国的养老问题更加迫在眉睫。
而“孝文化”的传承对于解决养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做到善事父母,对父母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为父母提供生活帮助,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进而对父母的精神照顾,进而在社会上形成崇尚“孝文化”的风气。
第三、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社会和谐建设。孝文化中的平等、互敬、互爱原则,可以使自己与父母平等的交流沟通,使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历程,与孩子一同成长,彼此尊重; 平日对父母的电话问候,节假日的探望,回家的真心交谈等,有利于代际间的隔阂疏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孝文化中将爱推及他人,教会青少年做人的基本准则,尊重自己,尊重父母,尊重他人,尊重生活,有利于解决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建设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
第四、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形成责任意识。自古以来,孝与责任相辅相成,总是相伴而生。孝几乎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责任的发源点,孝的精髓既是培育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现在的青少年只关心玩乐享受,对父母对家庭淡漠,不对自己负责,不对家人负责,更不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孝文化中的贵生博爱思想,要求对自己的身体负责,爱惜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守护自身的品质和节操;对父母家庭负责,承担起子女应尽的义务; 对社会负责最后对国家负责,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领悟,以责任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第五、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有着许多优良传统,孝文化正是这些优良传统的集合体,孝文化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不断传播这华夏文明的精神世界。
三、意见和建议
农村家庭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长远利益的发展,笔者认为有必要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
(一)完善相关的保障制度
我们需要重视和保护与孝文化相关的节日,例如重阳节、清明节和父亲节、母亲节等,甚至可以设立一个法定节日,给予孝文化支持和维护的土壤。
(二)加强对青少年孝文化的教育
家长应该改变教育方式和目的,不应一味追求孩子的知识技能培训,更要注重孩子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孝”意识的培养,让孩子懂得感恩。这要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加强孩子的三观教育,同时善待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和睦敬老的家庭氛围。
(三)引领孝文化风尚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兴起,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互联网成为传播孝文化的有力媒介。主流媒体应该宣传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例如征集新时代典型的“孝行为”与“孝人物”, 利用互联网传播孝星模范。所谓“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父母养育子女并将他们呵护成人,子女们也应在父母年迈时承担起照料父母的责任与义务。村委会可以海报、故事、文字等方式公开宣传诸如此类的观念,同时表扬本村的孝行故事,举办相关讲座、摄影、亲子活动,加强老人与子女的沟通,提倡修身齐家,以孝治村。有条件的农村可以利用广播与投影,在固定时间组织相关影视的放映,宣传孝文化。由此,我们才能在整个社会中渐渐营造尊老爱老的良好风尚,逐渐强化人们的孝意识。
家庭教育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我国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应当是孝文化,孝文化以其尊亲、敬亲、养亲、谏亲、贵生博爱等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思想屹立于华夏几千年文明长河中,对于自身、家人、社会、国家都有莫大的有利影响。“孝文化”需要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不断传承和发展。要把传承和重塑孝文化与发展农村家庭教育有机融合,丰富和完善农村家庭教育理论知识,让农村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将“尊老爱幼”的思想扎根于学生心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健康发展,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重要意义。
姓名:叶汉林,性别:男,职称:中教一级,出生年月:19770711,工作单位:湖北省孝昌县第三学区,研究方向:新形势下的农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