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科思政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7期   作者:王亚钧
[导读] 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王亚钧
        陕西省西安中学  邮政编码:710021
        摘要: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落后的教育评价机制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严重阻碍了我国学龄人口的健康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出台,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的教学方略。学科思政是落实这一教学方略的有力举措。本文着重探讨中学艺术学科如何认识和实施学科思政,希望能对中学艺术学科一线教师在学科思政方面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小学艺术教育  学科思政  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

1、什么是思政
        思政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简称。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艺术课程思政即是在艺术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立德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挖掘艺术教学中的德育元素,促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为什么要进行思政教育
        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泛娱乐性的肆意蔓延,致使我国部分青少年盲目追求感官愉悦、虚荣享乐、反讽戏虐的文化“快餐”,形成了缺乏辩证、认知表浅的低俗审美。这种美丑不分、扭曲错位的价值观念,让可塑性极强的中、小学生迷失方向。学校思政教育主要是为了纠正在青少年的思想中存在的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泛娱乐化、精神虚无化、三观扭曲化等现象。
3、艺术课如何进行思政教育
        一是要挖掘艺术作品的正能量和价值,形成既富有个性,又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审美判断。“以美育人”是美育的本质属性,是令学生实现从“发现美、感受美”至“表达美、创造美”的完整过程。对美育课程思政意识的强化,需从经典美术作品的精准解读切入,并对审美观念的核心命题深度挖掘。
        二是让学生在艺术创意实践中体验、建立健康、活泼的世界观,寻求正确的、富有美感和创新精神的表达途径。

例如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有条不紊的描绘了“芸芸众生千百态,同舟共济化争端”集体协作的场景,讴歌了在面对危难之时,虽处不同社会阶层,但人人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同时也成就极具审美的传世名作。
        三是在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中,通过对丰富艺术作品的深刻认知形成多元的文化理解。《马太受难曲》是高中《音乐鉴赏》中的列举的一首世界名曲,作者巴赫的音乐是跨越圣咏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至于巴洛克时期的集大成者,又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出发点,启蒙精神在他的音乐里表现为对信仰的崇敬、对生命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学习这首乐曲对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感受多元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有所帮助。
        四是在对艺术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艺术创造过程中达成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文化历史传承和优良文化艺术技艺传承。例如通过学唱京剧,了解我国戏剧艺术在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多维度的艺术表现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继承、热爱和弘扬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
4、艺术思政的特征和优势
        艺术思政的特征是“以情动人”和“以美化人”。
        具有直观体验和感性思维的优势。例如欣赏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画面有条不紊的描绘了“芸芸众生千百态,同舟共济化争端”集体协作的场景,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到在面对危难之时,人人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同舟共济的精神。
        具有移风易俗和潜移默化的优势。鉴赏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画中令“出其言善,千里应之”成为了传颂美德的千古佳句,潜移默化的培育了学生真善美的普世观。
        具有形而上的审美优势和形而下的游戏、娱乐优势。在学习劳动号子的音乐课上,学生做模拟大家共同抬木头过险滩的场景,体验劳动号子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在游戏与娱乐的状态下感受齐心协力、携手合作所产生的力量。
        具有更符合人类心理、生理特征的传播和表达优势。《文选.卜商<诗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充分的说明艺术是由人的身心所激发的自然而然的产物,艺术思政,有比其他学科更加自然和深切的效果。
        具有感官、文化、社会的通感优势。无论是steam教学,还是跨学科综合教学,之所以将艺术学科放在重要位置,是由于艺术本身的联通属性使然,无论是舞蹈、音乐还是美术,大都可以避开因国家、民族、肤色、语言所造成的障碍,让我们理解并受到启发,它所蕴藏的创发性和建设性,无疑为思政教育打开了一条理想的通途。
        “凡益之道,与时皆行”。艺术教学与思政教育都是以美育人、以情育人、以艺益德,希望艺术学科思政能实现由美入善、完善人格、德艺双馨、立德树人的新时代美育目标,培育出越来越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