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研究培养平台,重塑教师职业角色——沈阳市研究型教师培养项目分析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7期   作者:宋薇薇
[导读] 本研究以沈阳市研究型教师培养项目为基础,通过数据对比和质性分析两个维度,
        宋薇薇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摘要:本研究以沈阳市研究型教师培养项目为基础,通过数据对比和质性分析两个维度,对研究型教师进行综合研究,对项目的发展进行梳理分析。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   教育科研管理
        
        培养研究型教师不是一个高大上的理念,也不是一个空洞的形式,而是踏踏实实的需求——既是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求。研究型教师的共同特点就是把课堂看成是研究的主阵地,把课堂上的问题看成是研究课题,把课堂教学行为看成是研究本身,把自身的专业成长看成是研究的成果,而这也成了他们区别于专业研究者的最重要特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来自实践,通过实践,为了实践”是其基本特点。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摆脱“教书匠”的角色,提升教师的职业品味,使自己的工作获得尊严和生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沈阳市2014年启动了教育科研十百千工程研究型教师培养项目,旨在以科研牵动,激发教师的问题意识,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重塑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沈阳教育的优质发展打下最扎实的基础。项目自启动以来,共培养研究型教师千余名,覆盖全市13个区县及直属学校。
一、 “从数上看”研究型教师培养项目的成长
(一)区县分布上:从科研强区引领逐步走向全市积极参与
        研究型教师项目启动第一年(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共有8个区县的51名老师最终通过遴选,其中主要以沈河、和平等这样的市内教育科研强区的教师为主,比例高达94%,近郊区县教师占比约为6%,且首年无远郊区县和直属学校的教师参加。而最新一期(2020年)的研究型教师统计数据与之相比,变化是十分喜人的,全市所有区县及直属学校均有相当比例的教师通过遴选,数额总计高达393人。

        通过直观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经过六年的发展,沈阳市研究型教师总体数量在逐年递增,覆盖范围也在逐年扩大,从最初的主要以市内科研强区引领逐步走向全市积极参与,目前已经形成了沈阳市教育科研领域中的一项重点培养项目。
(二)研究内容上:文理科占比最高,其他研究类别相对均衡
        从研究内容的角度对六年来的研究型教师选题类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58%的教师选择文科类研究选题,29%的教师选择理科类研究选题,文理科总体占比超过总量的三分之二。其余课题主要涉及艺体、德育心理以及班级管理三个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5%、4%和4%,体量占比相对均衡。
(三)学段结构上:呈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布局
        按学段对我市十百千工程中培养的研究型教师进行分类统计,可以发现,从幼儿园至高中四个学段的教师中,小学教师的参与度是最突出的,占比为42%;其次是初中教师,占比29%;再次是高中,占比25%;最少的是幼儿园,占比3%。

而从全学段的整体分布来看,呈现出两头少(幼儿园和高中教师少),中间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多)的整体结构分布。
        对于这种分布结构,笔者分析原因如下:两头少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市的研究型教师培养项目主要面向公立学校,幼儿园和高中阶段一方面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学生和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且部分教师不涵盖在此次项目培养范围内,因此体量基数也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由于高中阶段面临高考的挑战,一些教师的实验性想法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受到限制,因而科研的数量也因此减少;而中间多的原因主要在于,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其总体量是全学段中最大的,而且由于其升学压力相对较弱,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去实践,因而科研成果也更加丰富。
二、“从质上谈”研究型教师培养项目的收获
        为了能够对我市研究型教师的实施情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本研究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还采用访谈的方式对各区的研究型教师以及教科研管理人员进行了随机抽样访谈,以期能够在依托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质性分析。
(一)教师从“要我研究”逐渐成长为“我要研究”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各区县及直属学校的教科研管理者,大家普遍反映出的一个信息就是,教师对于“研究”的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升。访谈中提到,研究型教师培养项目刚刚启动时,我们的科研管理者需要主动动员甚至是努力说服我们的教师要积极参加,而一线教师更视其为工作上额外的负担。而随着研究型教师项目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我们先期参加的教师通过这个过程的历练,无论是其课堂教学还是自身专业发展都显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这样鲜活的身边榜样开始口碑相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据受访教师和管理者的陈述,由于现在教师们的积极性不断提升,现在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已经不再是零门槛式,考虑到人数比例和培养效果,先期就要进行初步的遴选。因此可以说,教师们已经从“要我研究”发展为“我要研究”。
(二)培养模式从单一的市级主导发展为市区联动
        研究型教师培养项目最初是由沈阳市牵头主导的优秀教师培养项目,但是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我们发现,从市级层面到一线教师实际上是存在很大的空间跨度的,而且无论是从科研指导的专业性角度还是人员精力的分配上,单一的市级主导是难以满足一线教师的成长需求的。因此在项目的逐年发展中,我们陆续改良为“市区联动、包片划分模式”、“市级统筹、区县主导模式”、再到如今的“区县为主导、小课题做基础的培养模式”。至此,我市的研究型教师培养模式已经经历过了几轮的完善,基本上形成了扎根学校,区县保障、市级统筹的联动模式。
(三)依托研究型教师项目达成一线教师培养与专家库建设的双重目标
        决定研究型教师培养项目品质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指导专家的水平,高位引领才能带来高效成长。因此沈阳市研究型教师项目在培养一线教师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建立项目自身的专家引领团队。通过“区县推荐+市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市13个区县和5所市直属学校中遴选出在教育科研方面非常优秀的教师,组建了沈阳市教育科研指导与评审专家库,对一线教师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专业指导。为了保证专家库的有效性,市级还会根据专家们的评审表现,实行推出增补机制,为保障专家库的专业水准负责,更为一线教师专业成长负责。

参考文献:
1.基于课堂教学的中小学研究型教师培养探索[J].教育探索,2007,(3).
2.中小学研究型教师培养的若干思考[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4).
3.研究型教师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