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传姝
乌鲁木齐市第69中学
摘要: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初中数学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数学基本知识、获取数学基本技能和方法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的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 初中数学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拥有合理的教学理念的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制定正确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呈现数学教学内容并给学生及时的课堂教学反馈,使教师和学生在各种互动的教学活动中,达到促进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获得满意的结果,以获得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表现在效果和效率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统一。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五个:
(一)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其主要特征有: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可操作的程度;目标达成度。
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其主要特征有: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三)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其主要特征有: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资源的处理;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
(四)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其主要特征有:课堂气氛的宽松程度;课堂气氛的融洽程度;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态。
(五)学生发展的有效性。其主要特征有: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渗透学习方法;教学历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感悟。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确保初中数学备课的有效性
备课环节有许多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做,只有实现备课的有效性,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整体备课的有效性。包括备教材的有效性;备学生的有效性;突出集体备课的有效性;苦练内功,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
2.具体备课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什么。其次,要抓住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确定具体内容,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步骤。要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充分考虑教材及本班学生的特点的教法,进而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3.变式演练——-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变式演练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交流与反省、完成又一次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思维层次的必要手段,是教师设计创造性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断地经历感知、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过程,应该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服由低到高、由浅人深的原则,设计梯度潜晰适度的“变式”,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不同组成部分和完善知识结构,从而确保实现初中数学备课的有效性。
(二)完善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
高效的导人方法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原有知识,传授新知识。从创设问题情境的不同角度,探讨数学课堂导入,主要有以下方法:
1.联系生活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往往能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让学生亲近数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动手实践导入法
动手实践导人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知识,发现真理。
3.游戏导入法
基于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导人新课。在游戏、活动中获取新知既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悬念激趣法
悬念是一科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象解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5.故事激趣法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也证明:对故事特在教学中,采用趣味故事导人,将会使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知识,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6.复习铺垫法
教师们在新课导人时,可以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复习旧知识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联想、分析,逐步进人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
7.练习铺垫法
练习铺垫法导入新课,就是根据新课教学的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简单、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为新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三)增强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1.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首先,无效提问次数过多。 其次,提问对象把握不当。再次,提问形式果板,不够巧妙,提向语气单调,问题间缺少层次。
2.有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学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在课堂中的提问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二是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量”;三是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兼顾优差生。
3.有效提问研究的成效和反思
(1)成效:有效提问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有效提问有利于实施分层教学。
(2)反思:有效提问以有效备课,特别是充分备教材和备学生为前提,有效提问关键的策略是教师要学会等待和倾听;有效提问有利于教师成长。
(四)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提问随意、难易不当;教师不能正确把握合作学习时间,达不到应有的讨论效果;学生知识层次的差距,参与的积极程度不同,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重复不变的讨论形式和人员分工,降低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2.如何有效组织合作学习
要搞好课堂合作学习,学习小组内的成员要分工明确,还要有合作和竞争,通过自己发言、倾听别人发言、相互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习惯。会听就是要专心听,细心听,边听边思考。勤思就是要积极思考,边操作边思考,边观察边思考。敢说就是要敢于大声发言,敢于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善问就是要将不懂的问题及时提问。
(五)追求生成与预设的和谐统一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引起的,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数学是有生命的教学,数学课堂也应该是有智慧的课堂。实践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行为,需要教师追求生成与预设的和谐统一。
四、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策略
数学核心素养是否能够落实,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在教学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教师需要分析教学内容所承载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并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其次,在教学中,探索数学核心素养实施策略。数学素养有运算、推理、直观等不同的成分,这些成分也有不同的构成要素,如推理又分为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不同的推理方式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需要进一步对数学素养的成分进行解构,研究其教学转化策略。
(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测评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需要探索学生学习的“表现性评价”,或者“真实性评价”。基于数学素养的评价并不是关注学习的结果,而是关注学习过程,是一种从“过去取向的评价”转向“未来取向的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平衡考试成绩与素养发展之间的矛盾
追求能够取得好的学业(考试)成绩的课堂教学,常常成为一个显性的“硬指标”,但绝对不能成为终极目标。我们不仅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改革,更要重视对知识过程教学。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从考查是否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转向对学生实际上掌握到什么程度。更为进一步地,学生掌握的程度不能只考查学生通过纸笔测试所反映出来的成绩,还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和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毅.浅谈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有效培养策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科学性、适用性视角[J].数学教学通讯,2017(14):43-44.
[2]崔春艳.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山中国校外教育,2016(3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