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探赜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7期   作者:金笛
[导读] 早在2014年的全国大纲卷中就已出现传统文化知识的专题考查

        金笛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实验高级中学  562100
        摘要:早在2014年的全国大纲卷中就已出现传统文化知识的专题考查,从2015年到2019年的全国高考命题中,该项传统文化知识考查已形成常态。这无疑体现出高考命题改革的精神内核:通过素材选择和精心设题,自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突出立德树人导向。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江南塞北,魂系华夏,传统文化的传承迫在眉睫,也需要更广泛的途径来进行有效传播。本文主要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改革
引言
        语文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语文教学素材单一的问题普遍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适当的融入传统文化,一方面丰富语文教学材料,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克服学生古代文学阅读能力不足的问题,并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古代文学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良好的古文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文言文古诗文都是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当前许多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古文阅读能力的发展不够重视,只是以高考为导向学习语文知识,忽略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古文的学习。在国际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当今时代,文化交融也更加深入,但是许多学生无法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出现崇洋媚外的偏激思想。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重视,只是将传统文化作为提高考试分数的工具,而没有真正用心研究传统文化,没有阅读大量的古文著作。在学习古诗文和古诗词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过分依赖学习词典,而不是凭借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解决学习问题,在学生缺乏古文阅读能力的情况下,传统文化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二)受到多元文化冲击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学生对网络文化以及新媒体有很大的兴趣,甚至有一些学生过度追捧外来文化。这种积极接受新鲜事物的精神是没错的,但是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必须要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不能本末倒置。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高中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已经成熟,由于传统文化本身具有较强的人文属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当突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借助信息技术还原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为此教师应当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借助信息技术搜集与传统文化教学情境相关的素材,通过图片和视频材料,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带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官冲击。以《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为例,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挖掘课文中的情感教育元素,并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播放影视作品《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建筑文化和服装文化。宁国府前的“石狮子”“兽首大门”都是古代建筑中的常见装饰物,荣国府的建筑装饰和设计也颇有传统建筑风格。除了建筑之外,文章还以黛玉的视角观察了贾府内的各个人物角色,其中关于衣物装饰的描述充满了传统文化特点,王熙凤身上的“朝阳五凤挂珠钗,赤金盘螭璎珞圈”等装饰尽显奢华。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快速融入学习情境,更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
        (二)课堂延伸,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课堂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文本,然而,我们在授课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做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延伸。例如,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讲到“吾妻来归”。“归”是指古代女子出嫁。为什么叫“归”呢?唐代大学者孔颖达注疏说:“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而且,称嫁曰“归”早在先秦时期就确定了。

《诗经?周南?桃夭》有诗句云:“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归有光又在文中讲到“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朱熹解释说:“宁,安也。谓问安也。”即出嫁的女子向自己的父母问安。《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加深文言词语的识记。
        又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这么一句:“屈平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这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两个传统文化的因子:古代官员的任免升降制度,和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古代官员的任免与升降,这里简单地讲。除、授、拜、封、召等都表示授予官职,如李密《陈情表》中讲到“拜臣郎中”“除臣洗马”等;还有转、调、徙、迁等都表示调动官职,如《张衡传》中讲张衡仕途“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罢、免、黜、左迁主要表示免职或降级,如上文讲到的“屈平既黜”等。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他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确定“合纵”政策,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齐、楚、燕、韩、赵、魏在东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连横是强秦为了避免六国真正团结起来,自己孤立无援,就派张仪游说各国帮助秦国攻打其他弱国。后来的成语“纵横捭阖”就是由此而生。若教师在课堂上拓展渗透了这些知识,学生在解答文言文时自然就容易得多。
        再如,针对学生错别字的现象,组织学生系统学习、了解汉字的造字法,了解了汉字的发展过程,讲述了关于汉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杨修巧解字》,让学生感觉汉字很神奇,有了这种浓厚的兴趣,用心写字,错别字自然而然的就减少了。另外,还应注意古文中的通假字和避讳引起的误读现象。如林黛玉在《红楼梦》中为避母亲贾敏之讳,对于“敏”字,读必曰“蜜”、书必缺画。如果我们对此缺少认识,就容易误读。
(三)群文阅读,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当下,群文阅读教学已日益活跃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群文教学能让学生开拓视野,放飞思绪。例如,教师可将《氓》与自读课文《故乡的婚礼》结合起来进行群文教学,带领学生探寻古代的婚姻文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如,学习《离骚》时,可以把它和《爱莲说》结合起来,就能让学生理解“芰荷之衣,芙蓉之裳”……这些句子中表现出来的屈原的高洁的品行,又能加深学生对“荷花”这一常用意象的理解。
        再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也可用群文教学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也在《出塞》中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曹植也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的爱国豪情。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通过群文教学,培养爱国情怀并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努力学习,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必须结合传统文化特点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创新,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积极构建有益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环境;以教材为基础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放飞思绪,加深对古诗词中的情感的理解。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切实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兰.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当代教研论丛,2020(09):42.
[2]于美枝.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8):98-99.
[3]王华.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20(09):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