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7期   作者:陈玲
[导读]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

        陈玲
        湖北省崇阳县第一中学
        摘要: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还关系到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落实问题。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开启学生的思维出发,积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和发展其思维能力,还要举办一些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并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文章结合当前语文教学现状,就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做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
        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实践。语文课程是思维与语言相结合的学科,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基干目前已有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初中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笔者探索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是其语文思维能力的基础,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理论,并总结了情境教学的五种操作要素。从她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两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做到:首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积极地对待学生的提问。 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支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疑问,并善于发现学生提问中思维的“闪光点”。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第一,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第二,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是否能换成“讨厌”呢?在第一个问题(低认知问题)的基础上,第二个问题将“嫌恶”和“讨厌”进行了比较,可以进一步帮助初中学生理解“我”对于风筝极其厌恶的态度。
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学生所处的中学阶段正是思维方式容易发生转变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如果能够合理运用中学生这一阶段思维的特点,将有助于学生的推理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双重提高,从而使其个体得到良好的发展。为此,教师可以对单元整体教学方式加以科学地运用,设计具有系列性训练特色的内容,从而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思维品质进行更好的培养。
        在中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其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只有深刻的思维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深入思考问题,继而对事物的发展规律与本质内容进行有效把握,并通过想象对事物展开合理的联系,进一步拓展思维活动的全面性以及系统性。深刻性的思维品质能够帮助中学生对语文知识更好的融会贯通,这将对其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意义。

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刻性,任课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学生理解能力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建立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杜绝传统的死记硬背学习习惯,使中学生在轻松而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其思维能力。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性强的作品,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练习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办法。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学生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有的虚拟说书人作为故事叙述人,有的以原文中的两个人物交替作为叙述人,笔法灵活,跌宕有致,内容充实,人物的个性也在细节描绘中突显出来。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想象的产生有赖于原型启发、积极思维、灵感诸条件,而产生作文命题的原课文就成了学生把旧表象转化为新形象的有启发作用的原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就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出格”。
四、注重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方式
        对中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将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形象化与具体化,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师想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激发,就需要在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发挥想象力和联想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就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或者是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并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分析,而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观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课堂的参与度,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优化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中的教学方式。例如:《孔乙己》这篇课文,老师在讲解完相关的内容与知识点后,可以让学生就课文的最后内容来对孔乙己的遭遇进行续写。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孔乙己的之后所发生的事情进行续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确保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创新思维就是指人脑在对某些事物的形象感知认识的基础之上,将其进行一定的改造,进而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进而引发出新的灵感,创造出新事物。初中语文学习就是要对事物进行较多的认识与了解,掌握其发展的规律。进而对其标新立异,追求创新。
六、运用现代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它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现状,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还能够丰富教学模式和手段,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所学,进而培养学生兴趣,使他们掌握知识技能。比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几个内容时,能做到静动结合,给学生以质感、美感。特别是学习求圆柱体表面积时,当学生看到一个圆柱形物体一点点变为一个圆形和长方形的时候,先是一阵惊喜,很快就恍然大悟出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求法,这一过程简单而有效。既让学生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又能与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省去了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又避免了学生烦恼的想象理解。让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学习兴趣大增。
七、结束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初中生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的语文课堂知识点,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的基础之上对其他科目进行更好的学习。以此来完善学生的发展,提升其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聂小军.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 ,2014(10).
[2]姜泽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亚太教育,2015(4).
[3]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