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
河北省秦皇岛市实验中学 066000
摘要:当今社会处于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转型期,一些传统文化观念正受到严重冲击。在传统文化中,孔子主张“孝为仁之本”,而当下“孝德”文化并不能做到有效普及。学生们在作文中、叙述中对“孝德”夸夸其谈,而在实际生活中却顶撞父母、要求“平等”,将“孝德”抛之脑后。本文将“孝德”文化通过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推行的背景、意义、措施及成效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孝德文化
一、引言
我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期,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种文化的交融之中,一些传统文化正遭受着西方文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文化的影响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社会中青年人的认知。而“孝德”文化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孔子主张“孝为仁之本”,可见,“孝德”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道德之中的地位之高、影响之深。“孝”作为个人道德之标的,影响范围以个体行为为起点,推广至社会治理等政治领域,是人们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服务社会的内在动因。[1]而西方所谓的“孝”文化,更多的是宗教领域的概念,对于现实社会的作用甚微。相反,西方所提倡的“平等”、“尊重”等概念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大行其道、备受追捧,由此也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近年来,“常回家看看”等热词的涌现也让当代人意识到,“孝德”文化这一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在我国社会重要性已大不如前,青少年群体“孝德”意识的淡薄带来了家庭矛盾、独居老人等诸多严肃的社会议题。
二、高中语文课堂推行“孝德”文化的意义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们发现学生们的“孝德”仅仅体现在口头上与作文中,在演讲中、在谈话中、在作文中,学生们对于“孝敬”夸夸其谈,表现出来的都是文质彬彬、知书达理、忠孝仁义;而在现实生活与父母的交往中,学生们将“孝德”抛之脑后,体现在与父母顶撞、拒绝与父母沟通、因为一点小事而对父母产生怨念,导致离家出走等恶性事件的发生。[2]正是由于对于西方文化所言的“平等”、“尊重”等理念不求甚解的过度追捧,导致学生们“孝德”意识淡薄,家庭责任感严重缺位。虽然“孝德”文化的提出与发扬已有多种手段,但均收效甚微。在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其存在着“距离感强”、“与实际联系薄弱”、“不直观,难以切实感受”等诸多不足之处。而一旦将“孝德”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进行紧密联系,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将“孝德”文化的推广普及以高中语文教育为载体,可以对其产生进行溯源,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其起源与精神内核;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通过古人对于“孝德”的理解与践行,探讨当代青少年的实践方法;可以扩大宣传教育作用,将科普对象扩大至青年人群体。而“孝德”教育本身对青年人群体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唤醒学生知恩、感恩的意识
《孝经》讲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通过对于这些历史传统文化文本的解读与分析,可以通过这些理论的产生开始进行探究,明确其产生的理论背景与当时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们可以更加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进行理解。通过对于“卧冰求鲤”“孟母三迁”等故事的解读,体会到父母对于孩子无条件的爱的可贵,体会到“孝德”意义的践行手段与思想内核。将高中语文教育与“孝德”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可以通过对史实事件的探索研究,启发学生们理解父母养育之恩,促进换位思考,唤醒感恩意识。
(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自信
《论语》《孝经》等承载着千百年来古代哲学智慧内涵的文化典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处世哲学与智慧,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这些传统文本依旧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可见其正确性与影响之深远。学生们对于这些优秀文本的解读与实践,可以亲自检验其价值,可以根据不同时代、不同视角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内涵。
这样的亲手检证过程可以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的产生,可以焕发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三)指导青年人未来发展,规划学生人生方向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 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经》),才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可见,“孝德”与自身发展方向、责任意识的树立与培养、奉献精神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孝德”意识的培养,更是对于自身发展规划的培养,也是对于树立奉献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可见,传统文化中孝道对人的要求,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对青年人才的要求是有共通之处的。孝道的要求绝不仅仅是孝敬父母,它的终点在于进德修业,自觉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三、高中语文课堂推行“孝德”文化的措施
(一)利用课外阅读时间,研习“孝德”经典名篇
课题组教师经过各自研读、反思与交流,讨论确定了承载课题研究的主要文本资料,包括《<论语>选录》《朱子治家格言》《孝经》《陈情表》等;以及部分参考阅读材料,包括《二十四孝图》(鲁迅)《二十四孝》《孝心无价》(毕淑敏)等。利用早读、课外阅读时间,由教研组教师负责领读,带领学生们共同对于“孝德”文化经典文本进行集中学习与研讨,鼓励学生们发表新思想、表达新见解。并辅以读后感等辅助手段,收集同学们将古代先贤的优秀智慧结晶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而产生的新视角、新思路,通过展览、穿越等方式启发学生们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对“孝德”文化产生好奇心与探索欲,为之后的活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辅以“书香进校园”等征文活动,对活动成果进行验收。
(二)结合教材文本,总结思想、开拓新思路
课题组教师通过课堂对于高中语文课堂与“孝德”文化融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在自己的课堂上提出两种新的教育教学,并通过数次教育实践积极探索其可行性,进行修正与调整,让教育方法更加贴近教学实际。
“生疑-研读-解惑”式教学,适用于与“孝德”主题密切相关的文本,通过课前设置贴近生活的思考题、引导学生从社会热点或日常与家人长辈相处时产生的问题着眼切入,对于课文内情境产生共情与参与感。例如,在《陈情表》的教学中,首先预设了 “假如你是李密,你将做出怎样的选择” “假如李密生活在今天,你是否认同李密为了奉养祖母而辞官的做法”等思考题,引导学生产生代入感,真切体会李密与祖母深厚感情、设身处地地思考李密的处境。然后组织课堂讨论,解决三个预设思考题。学生经过自主讨论,能够深刻认识因为时代社会背景的不同,类似的情况在当今社会会有“忠孝两全”的解决方案,从而促使学生认识到,真正的“孝德”是尽己所能为时代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研读文本-扩展思考-生成交流”模式适用于与“孝德”主题不直接相关,但在形式上可借鉴的文本素材。可以利用写作方法训练的契机,将“孝德”相关内容作为写作主题,从而实现课本文本素材与课题研究内容的对接。以《师说》为例:本文作为一篇典型议论文的思路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同时综合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存在的类似文化道德方面的弊病,例如“诚信缺失”“缺少文化自信”“功利性强”“自私心理严重”“缺乏真正的孝顺”等诸多问题。最后进行分组交流讨论、仿写。学生对此兴趣浓厚,参与度很高,一部分学生还尝试了文言文写作,在进一步锻炼了文言文语言的运用能力的同时,深化了学生对“孝德”文化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将课堂讨论内容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行动。
总结:高中语文课堂推行“孝德”文化教育势在必行,根据长期以来的调研、开展活动、反思总结,已然探究出两套较为成熟完备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待检验。在高中语文课堂与“孝德”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是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s黄健莉.中学生“孝”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