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7期   作者:苗广有
[导读] 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小学是重要的过渡阶段,

        苗广有
        长春市双阳区佟家中心小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612


        摘要: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小学是重要的过渡阶段,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语文综合素养的高低。可见,注重对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目前写作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本文提出了一些写作能力培养策略,以期对小学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策略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无法突破传统写作教学观念的禁锢,依旧在沿用以往“大水漫灌”式的写作教学方法,机械、单一地引导学生仿照三段论开展写作练习。但是,这种写作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写作教学效果始终不如人意,甚至对写作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紧随教育形势的发展,创新、优化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以不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为其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夯实基础。
        一、小学语文写作能力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首先,教师指导不到位,不科学。写作源于生活,在写作中要有意识的和生活相结合,但现状却是,很少有教师采取科学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创作。大部分学生多是单纯的文字排列,多是一些没有意义的创作。
        其次,作文写作中,学生没有积极主动思考。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为了保证学生成绩, 将选材立意、文章提纲都一一列出,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导致很多学生缺乏主观思考能力,只是盲目地按照教师的指 导和要求进行写作,尤其是学生的作文,不仅结构死板、内容乏味,而且文章缺少灵魂,缺少阅读价值。
        二、小学语文写作能力培养的优化策略
        (一)培养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使小学生获得一种认真学习的动力与决心,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首先,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制定写作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即希望通过本学期的写作教学工作,让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水平;其次,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个性喜好等方面决定采用何种写作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意愿,而不是为了应付教师或者家长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例如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可以在班级当中组织一些小型的作文竞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提高对自己的写作要求。同时,还可以同步培养小学生的进取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给大家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作文题目,例如“一件难忘的事”“我最喜欢的电影”“学校运动会”等等,每一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兴趣自行认领。然后,通过小组成员相互合作讨论的形式,共同完成这篇作文。



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共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促进小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最后,教师在针对小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评价时,要善于发现每一篇作文当中的闪光点,多向学生说出一鼓励与赞美的语言,例如“想象力真丰富”“构思新颖”“用词恰当”等等,帮助学生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增强体验
        以往的小学写作教学中,很多学生难以在写作中写出真情实感,其写作作品只是对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素养的机械堆积,缺乏自身的深刻感知,从而难以在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无法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进而导致写作不仅低效,而且写作质量也难以保证。真情实感的融入,在写作练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真情实感的驱动下,才能下笔如有神,增强写作作品的连贯性,提升作品的可读性。因此,为了使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教师在组织开展写作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强化学生的自身体验,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积极参与中,产生切身感触,产生自主表达内心情感的欲望,从而将这种情感融入文字语言表达中。以写作题目“春节”为例,这一题目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储备,并说一说自己家是如何度过春节的,由此展开生动演绎,展示自己家乡的春节特色。通过如此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在切身体验中获得经验的积累,而且可以在写作中淋漓尽致地描写自身经历与感受,从而有效避免文章的空洞性,提升可读性。
        (三)素材积累
        在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缺少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有些小学生一遇到写作文,就开始抓耳挠腮,感觉头脑当中一片空白,不知该如何下笔;还有一些小学生,所选用的写作素材缺少正面意义,不够积极向上,甚至比较消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受到年龄层次的限制,生活阅历较少,感悟能力较差,针对很多作文题目都处于无话可说,无题可写的状态。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性作用,指导学生悉心观察生活当中的一些场景或者细节,把它深深记在脑海当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写作素材。例如当学生和家人一起去郊外野炊,假期里的一次游泳课,与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玩耍,雨天穿着雨鞋踩水坑,下雪天和爸爸一起堆雪人……这些事情都会时常发生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形成宝贵的写作素材。关键在于小学生是否意识到这些素材在写作中的作用与价值,并结合作文要求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对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某一篇课文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想,例如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联想到发生在自己生活当中的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人,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与感悟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细节、写作素材与写作能力之间的关联性,使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感知生活形成成一种个人习惯。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在“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音量下,采取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强化学生体验、增加学生阅读量等写作教学方式,实现写作素养与写作技巧的不断积累,并让学生通过所思所想,产生写作表达欲望,从而获得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邵丽娜.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5):66-67.
        [2]马培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37):8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