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7期   作者:于红玲
[导读] 小学语文阅读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

        于红玲
        山东省威海市孙家疃小学  山东  264200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能够提高学生段落划分、语言概括、情感表达等学科核心能力。基于此,在展开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阅读文本类型的差异,增强对学生的引导效果,使学生在自主参与小组分享交流经验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阅读内涵的理解,避免被动学习对学生阅读思维的限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牢牢把握与培养学生情感目标和实践应用能力相匹配的教学手段,创设学生自主参与的互动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可以说,所有的科目都是建立在学生能在课堂中与教师无障碍交流的前提下,这样才能够进行有效学习。所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教学目标。社会在快速发展,教育部门对语文核心素养又增加了新的观点,当学生有基本阅读能力的时候,应对文章中所表达的内容与作者情感有足够的了解。促使学生通过语文阅读培养出更加高尚的情怀与情操。在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当中,语文教师更关心考试成绩,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缺乏重视,学生得不到全方位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追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以核心素养为前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并加以运用。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对阅读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不够重视
        以目前的教育模式来看,语文教师开始重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也在不断地完善,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帮助学生综合全面地进行发展,但是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还有一些语文教师对核心素养并没有进行真正的认识与重视。这类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处于小学阶段,教导他们认字、识字就够了,并安排学生进行课文背诵,没有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又因为学校时常需要考试,这类语文教师容易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当作教学目标,这会直接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实际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把重点集中于对文章细节的剖析、对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欣赏中,而对于学生整体的阅读技巧和方法缺乏必要的指导,这会导致学生被动地阅读,难以体会自发阅读的乐趣,无法激发学生内在的热情,学生缺乏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无效的阅读不仅浪费时间,而且降低阅读的效率,进一步降低学生阅读的兴趣,无益于学生终身学习。现阶段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作为主导,注重课堂内容的讲解,使课堂内容变得充实与饱满,这也导致了课堂节奏紧凑连贯,学生疲于接受庞大的知识量,并且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不多,在短时间来看可能绝大部分学生在语文成绩上会有一些进步,但这些进步是难以延续下去的,因为学生们缺少阅读的积累,脑海中翻来覆去只有寥寥素材可以拿来使用。
        (三)学生缺乏一定的阅读兴趣
        在文娱时代下,电脑、手机、网络游戏等娱乐项目的泛滥使得小学生过早地沉溺于此,学生认为,简单直观的娱乐项目比阅读来的更有趣、更有吸引力、更新颖些,因此不论是对于课堂上的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提不起丝毫的兴趣,在课上完全不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这归根结底都是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兴趣,更加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不是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引导学生发现阅读中存在着更多的“黄金屋”,自然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二、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
        (一)在情境创设中渗透核心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情境教学,将内容直观呈现给学生,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为此,教师可借助文本插图或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更倾向于具象事物。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文本中的插图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认知。以《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边看插图,边阅读课文,同时听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这种既有图片、又有声音的直观展示,教学效果会更好。教师借助插图开展阅读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能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此外,多媒体还能对教材、教辅材料进行补充,并通过互联网为学生展示,从而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二)设置课堂提问训练,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因此,教师需要牢牢把握阅读问题这一契机,增强学生互动效果,通过梳理学生问题和抛出阅读问题,强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能力,这样能够借助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逻辑和文本精神内核的深入发掘意识。比如,教师教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故事分层提问闰土这一形象的细节性,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实现人物性格刻画层面的过渡转换。教师可以首先对第一段闰土月下刺猹的场景进行情境化营造,帮助学生在图画欣赏中概括作者环境描写的用意。首先教师让学生对照文本,记录下描写月下瓜田场景的词语,并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环境描写营造出静谧且紧张的环境,为闰土机敏地刺猹烘托氛围。通过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叙事类文章在环境描写中的主要作用,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巧用环境描写,为事情发展奠定氛围。之后教师不断深入课程内容,利用闰土在雪地中捕鸟的场景,激发学生联想阅读的学习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童年中是否有类似的捕鸟趣事,并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介绍这一事件,让学生参与阅读体验环节。这一联想式的阅读,能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丰富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写作素材。、
        (三)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增加学生的语言素材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告诉学生,积累语言知识与素材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这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中,要时刻提醒学生重视阅读积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写与多记来实现语言方面的知识学习,经常积累好词、好句的素材,帮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为学生理解与建构语言提供更多的知识。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本中第三单元的第六课《一封信》时,语文教师这时可以先指导学生进行多次阅读,促使学生感受到教材中的文字魅力,找出作者运用的是什么写作方式,同时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两句内容,并鼓励他们背下来,帮助学生不断加强语言积累。语文教师也可以找出几句有特点的句子,让学生帮助分析语句的特点,这也是一种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尤为重要,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丽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黑河教育,2019(05).
[2]苏琳园.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张梅花.关于阅读教学中如何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8(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