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炳 邸玉英
上明中心校北村明德小学 033000
摘要:小学时期的学生活泼好动,学习能力十分活跃,而数学这一学科的逻辑思维力,需要长久的培养,那么,小学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否,便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教师,家长,政府与社会
小学阶段,是学生由幼儿时期,迈向学生时期的重要过渡阶段,此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数学作为一门理科性思维的学科,不仅是学生校园学习生涯中的重要一门学科,也对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灵活思维,逻辑分析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因此,这一时期的数学教学就变得异常重要,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就成为了值得讨论的问题。
从小方面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接触的人群就是自己的父母,周围的同学,以及教师。从大方面考虑,社会与政府,也肩负着学生教育的责任。接下来,我们从以上几方面进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探究。
最先负起责任的一方,就是学生的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掌握着许多主动权,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引导对于学生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教师应明确引导者身份,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逻辑性极强,注重思维分析与细节的掌控,而小学阶段的数学,在于引导学生养成数学性思维,并逐渐促进学生形成数学学习能力,简单来讲,就是带领学生入门。教师不光要注重“教”,更要注重“导”!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对于新事物的认知力也非常强,但具体的判断行为,却不是很敏感,所以,教师要加强引导作用,让学生“自立”。例如,在教师在进行九九乘法口诀的教学时,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去进行背诵,如果这一时期就对学生进行“背诵死循环”教育,那么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极其会养成不喜爱思考的习惯,认为只要简单背诵,就可以完成目标。所以,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乘法含义的讲解,让学生清楚什么是乘法;然后,教师就需要“以例教学”,先让学生明白“1×1”得数的由来,再进行“2×2”等其他乘法得数的由来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规律寻找,以及明白乘法计算的方法。总而言之,教师要清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第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生活中,不管哪一个领域,我们都会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学校学习的知识完全没有用,平时根本用不到”。对于一些叛逆心理强的学生来说,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后,极易产品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就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与生活联系紧密,知识有用。小学阶段等学生,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开发,所以深层次的学习意义,很难接受。但生活中接触的事情,就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小学数学是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最贴近实际生活的学科了,在这一阶段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并进行思考,例如,可以让学生帮助父母买菜,在买菜时就会遇到计算价钱的问题。学生便会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兴趣。
第三,教师要结合实际,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在实际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小组内,或者是同桌间,共同学习数学,也可以“竞争性”学习,可以多多夸奖数学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为班级营造一个“榜样”作用,也可以多鼓励数学能力相对于较差的同学,并引导学生进行能力分析,分析出学生自身是哪方面的数学能力强一些,要加以鼓励,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哪方面的数学能力差一些,要及时纠正。当然,教师也可以多多鼓励学生解决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外,依然有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当然,这也需要学生家长与社会的共同配合。
其次,需要配合学校进行数学教学的角色就是学生的父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以及每天接触最多的人,对于孩子的数学培养,起着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第一,家长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注意“压力适度”原则。
父母在在主要负责孩子的物质生活时,也不能忽视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这一学科独立性强,小学阶段非常需要父母的参与,为孩子在逐渐成长过程铺垫一条更加轻松的道路。近些年,一些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发生的悲剧情况,不在少数,而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仅是由于孩子的青春叛逆期,更多时候,在孩子小学阶段就已经埋下就种子。家长要多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而不是数学成绩分数!这也是大部分孩子的压力来源。家长应多注重孩子在生活中,对于数学的学习态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当家长想考验孩子在学校的数学学习认不认真时,就会询问孩子关于一些数学的问题,而当孩子会回答不准确时,家长就会责怪孩子,而不是第一时间分析孩子的情况,这种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孩子产生“讨厌数学”的不良情绪,甚至拒绝学习其他知识。此时,家长需要及时与学校(教师)进行沟通,看孩子在学习的表现如何,并考虑自己的问题,是否“超过孩子的学习范围”,在进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在与学校(教师)共同纠正孩子的问题。
第二,家长要主动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意识。
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可以通过平时生活与孩子进行“数学摩擦”。当然,前提是家长要掌握自己的“主动性”,这里的“主动性”,不是家长的学习主动性,而是对于孩子在树立正确的数学意识的方面的主动性。家长在参与孩子的学习生活时,要“主动”,而不是“被动”,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责任主动意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树立数学意识方面,家长要积极主动的将孩子未发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找出来,并引导孩子进行思考。例如,家长在接送孩子上下学时,就可以主动询问孩子,我们上午6时从家出发,上午8时到达学校,那我们用了几个小时到达了学习呢?如果孩子很迅速的做出正确反应,家长应及时夸奖孩子,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自信心。如果孩子未及时回答出正确答案,家长应进行引导鼓励,切忌不可以与孩子产生脾气。
最后,就是政府与社会方面了。政府与社会作为学生的成长大环境,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时,也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教育的硬件设施。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高科技,新鲜的数学教育设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对于数学探索的热情。当然,除了“硬件”要求,政府也应担负起“软件”供应的责任。不断优化教师团队,也要鼓励优秀教师,为全社会营造一个“尊师重道”的环境,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责任荣誉感。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在三方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充分激发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梁镜清主编,《小学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2 郑其恭、李冠乾主编,《教师的‘能力结构》,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3 张楚廷著,《数学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