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7期   作者:陈林
[导读] 有效的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陈林
        广东湛江徐闻县第一中学  524100
        摘要:有效的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重视预习环节,在课堂知识讲解之前,指导学生们预习,让学生们在有效性的预习中,增加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们可以通过预习,提前认知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从而明确重难点,针对性的突破学习。然而在现如今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受各种因素影响,高中学生已经开始不重视预习,也没有有效衔接前后知识的意识。部分学生甚至对课前预习出现了厌倦心理。其实这样的情况,很多时候会让学生们在正式的课程学习中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成效。针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就需要进一步宣传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让学生们都正确的认知预习,从而在宣传中,尝试着预习数学知识。同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们都是在新知学习前预习知识,但预习不仅可以表现在新知讲解前,也可以反映在知识复习前。学生们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和复习前的预习,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认知,可以适当的思考分析,从而增强对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1]。
一、合理布置预习任务,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通常来说,高中数学知识都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灵活性。要想有效化高中数学教学,就需要教师有效化学生的课前预习。而在此当中,自然也就需要强化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在此背景下,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师就要在明确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后,合理布置学生的预习任务,尽量一致化预习任务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从而协调教学计划。教师可以采取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布置数学预习任务,详细告知学生预习内容的具体范围,明确相关的预习要求,让学生们可以明确预习任务的侧重点后,根据侧重点来展开课前预习。同时,在书面预习任务的布置中,教师需要细化包括填空和问答在内的预习内容。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深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可以在强化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时,促进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从而提升数学的预习有效性。
        比如,教师在教学“方程的根和函数的零点”这一知识之前,就要先布置预习任务。预习任务分为两类,分别为口头布置的任务和书面作业。口头布置的预习任务,教师要让学生们预习教材上此部分的数学内容,以书本内容为结合点思考,方程的根和二次函数图像是否存在关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函数的零点是什么?让学生们可以根据侧重点,全面预习数学知识和记录重点内容。而书面预习作业的布置,则可以让学生们以书本内容为结合点,对函数零点的判断方式进行探讨,并尝试着在预习过后完成教材书本上的课后习题。这样布置预习任务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清晰的认知数学知识,可以在预习后心中有数。从而在预习效果的优化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和预习习惯。
二、在新课中预习,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
        在提高高中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过程中,相关教师要做好学生新课预习的指导,在学生们不甚理解的地方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如在数学概念的预习中,教师需要注意方式,不能让学生们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在对其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反复推敲,分析和理解概念知识。思考关键字词对数学概念的作用,若是没有这些关键字词会出现哪些结果等。而在数学定义和定理的预习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注意其中条件的变化,让学生们通过预习思考,如果条件发生变化,结果结论是否会被影响?就以抛物线的定义为例。抛物线的定义为“把平面内与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不经过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叫做抛物线的准线”。其实抛物线的定义类似于椭圆和双曲线,不同的是比值,也就是离心率。当时,轨迹就是抛物线;当时,轨迹就是椭圆;而当时,轨迹就变成了双曲线。如果学生们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前完整预习,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而当学生们在预习数学公式时,就需要注意数学公式的结构特征,要以公式的结构特征为着手点,变化公式、使用公式。在预习时,甚至也可以尝试着完成一些例题,在例题的分析中,了解例题中包含的知识点,适当的拓宽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则需要在学生的预习中,给予学生不同的指导,必要时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标记不同的知识点或问题。


        除此之外,学生的预习其实并不仅仅在教材知识中,此时教师也就需要以课型为依据决定或者提供对应的预习材料[2]。其次教师可以在预习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们自己在预习后,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以学生的知识预习情况为前提,让学生们实际动手操作。通过对预习材料的丰富阅读和知识的预习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学“圆锥曲线”一课时,由于此部分的知识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难度也非常大,因而为了强化学生对其中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先选择在课前时间,指导学生们预习思考。在预习中,学生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如拉链、绳子、硬纸板等,进行相关图形的绘画,以实际绘画操作,来加强知识预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当学生结束预习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尝试着完成对应习题,以实际训练检验预习效果。在之后的知识讲解上,教师可以提出基础性的问题,学生们则需要根据自己预习的数学定义和定理知识等,回答问题。这样的方式,既可以优化预习效果,又可以提升教学成效。
三、在复习课前预习,有效巩固知识
        新课预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而在复习课前进行预习,是为了完成更高的教学要求,让学生们可以在预习中学会总结知识,从而在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中,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在这当中,首先需要教师在复习课中,指导学生们阅读教材,对章节中所讲解的知识进行总结,通过对教学形式的创新,让学生们罗列知识,对照知识点,思考自己是否有透彻的理解这些知识。面对不是很理解或者未曾把握的数学知识,教师就可以将其视为复习重点,重点复习讲解此部分知识。如“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知识复习,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章节知识进行整体概括,让学生们在一目了然的知识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其次,教师要在复习课上,指导学生们归类不同的知识点。学生们可以在复习之前,先自己预习所学知识,再整理归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章节知识和相关例题,还需要概括总结自己平时的错题。在创新思维拓宽思路后,寻找出同类问题的有效解题方式,以此促进学生解题效率的提高。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让学生们分类汇编易错易混和易忘题。如集合章节知识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假设,,如果,请求实数构成的集合有多少个子集?许多学生在思考此问题时,都容易出错,而出错的点在于,此题若以已知条件为依据,可以得出,因为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而学生们在解答时,会对此特殊情况进行忽视,以致值出现漏解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高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在指导学生们预习时,归类点拨知识点,让学生们明白,在运用条件时,需要有分类讨论思想,以此思想,对集合为空集的情况进行讨论分析。之后,在学生们分析集合问题时,教师需要强调集合的特性,如互异性、无序性和确定性等,要让学生了解互异性对集合元素的限制。
四、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课堂预习并不是单纯的由学生进行课前自主预习,而是要在融合课中的自主教学后,让学生的预习服务于课堂教学。此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们预习之后,以亲自检查、小组检查或者课代表抽查等方式,对高中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检查[3]。在课堂上,师生们要就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交流,要集中所有的反馈意见,以组间竞赛或师生对话等方式,激发出学生的思路,在引导学生积极交流时,对学生预习中存在的偏差进行及时的纠正。同时,教师也需要在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后,对课中的重难点进行突显,在教学整体节奏的把控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这样的方式,通常可以让学生保持高昂的探究热情,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让学生们在自身优势作用的发挥中创新思维,积极实践,从而提升数学预习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课前预习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加大课前预习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对预习的重视程度。其次,教师要明确学生的预习任务,确定预习目标,创新学生的预习方法。让学生们可以在掌握预习方法后,全面的预习知识,在数学预习效果的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小美. 浅析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预习的有效性[J]. 新课程·下旬,2019(1):186.
[2]孙海微. 论高中数学预习的有效性[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42):110,91.
[3]马明睿. 高中数学预习的有效性研究[J].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7(5):54.

本论文属于湛江市中小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高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ZJYB007)”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