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娇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沙院镇海尾小学 广东茂名 525445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高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往往比较偏向于单一的讲解、说明,对于情境创设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缺少灵活性和有效性;基于此,教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现状入手,确定了情境教学作为应用教学模式,力求改变传统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从多个维度入手,借助清净创设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推动小学数学课堂全面发展。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以小学高年级为研究对象,简单总结了几项情境教学的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课堂教学
前言: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始终采用的是比较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欠灵活;教学内容通常也是以教材为中心,缺少拓展性,不符合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影响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来,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更不符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因此多样化情境创设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途径,也是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提升的必然需求。
一、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首先,从数学课堂教学角度分析,情境创设能够将“枯燥”、“抽象”的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让课堂内容更加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生活情境的创设,将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逐渐引导学生养成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的意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其次,从学生角度分析,情境的创设让原本“呆板”的讲说课堂充满愉悦的味道,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课堂的另一个层面。比如游戏情境的创设,低年级数字、加减法等的学习与游戏相结合,能够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建立起数学学习、探究的兴趣,为整个数学学习生涯奠定基础。
总之,情境的创设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需求、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数学课堂发展方向等因素,制动科学合理的情境创设方案,有效拓展数学课堂思路,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多样化需求。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一)趣味情境,激发兴趣
趣味课堂是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堂模式之一,趣味情境的创设将教材教学内容通过轻松、趣味、灵活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更多的学生通过情境的引导能够产生更加积极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活动奠定基础。趣味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在轻松趣味的导入环节中,引入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主动投入到课堂活动内容的探究过程中。
比如组合图形面积探究教学活动为例,在课堂开始之前,通过学生喜欢的七巧板拼图游戏,引入组合图形面积的探究方思路和方法。课堂开始之前,教师首先为学生准备了足量的基础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不同的组合图形,让学生进行七巧板拼图大赛,看看哪位同学能够又快又好的频出所有的组合图形。
通过观察、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首先了解每个组合图形都是有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然后分别从自己的七巧板拼图中找出相应个数的基础图形,最后将所有图形进行拼接,得出组合图形。通过游戏环节,将多样化的基础图形组合成组合图形,为后续的自主探究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做好了扎实的准备工作。
(二)探究情境,提升能力
随着年级段的提升,探究情境也有更多种的表现形式,比如高年级的数学探究活动,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先学后教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先探究学习的平台,然后在探究活动中逐渐发现问题,找到具体的问题解决思路,分享在学习活动中的收获。
比如组合图形的面积探究活动中,教师以具体的案例为媒介,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感受知识迁移、应用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与学习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图形面积:(单位:分米)。如图所示,通过观察图形的特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合图形面积的探究,通过写写画画的方式,得出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具体思路和方法。虚线代表思考的过程,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说出最后的结果:从先前导入环节中的拼图游戏思路,观察组合图形的构成,然后再确定面积的计算公式。图中组合图形的面积由两部分组成,虚线上半部分是梯形,面积为(14+12)×6÷2=78(平方分米),下半部分是三角形,面积是12×6÷2=36(平方分米);然后两部分相加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为78+36=114(平方分米)。
通过虚线引导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当学生具备了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之后,教师则需要提高案例分析的难度,逐渐减少思路的提醒,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能够自己思考解题思路,尤其是面对一题多解的题型时,更能够通过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拓展数学解题思维,提高探究学习活动的效果。
(三)生活情境,巩固效果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指出生活与教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起来。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将数学活动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为学生搭建更加多元化的数学活动平台,挖掘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潜力,提高学生方面的数学素养。
例如,“鸡兔同笼”问题的探究,鸡兔同笼问题一直以来都会成为某些同学学习的难点内容,学习效果相对较差。通过故事情境的引导,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然后试着按照自己小组的思路进行分析:鸡兔同笼,共有20个头,62只足,请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针对上述问题,不同小组选择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枚举法、假设法等。以假设法为例,假设兔子和鸡各有10只,那么10只兔子的共有10×4=40只足,鸡有10只,一共有10×2=20只足,40+20=60只,相比较题干中的62只足少两只,因此,少的两只足应该是兔子的足,所以应该有一只“鸡”变成“兔子”。然后将猜想进行验证,9×2=18只足,11×4=44只足,最后18+44=62只足,与题干数量相符,因此最终答案揭晓。
除了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之外,类似于统计问题、追击问题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实际探究的优质素材,在生活情境的创设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数学学科的综合素养。
结束语:总而言之,情境创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多样化的情境创设思路与方式,将数学教材内容、课堂学习内容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数学探究思路,从而进一步的推进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为后续整个数学生涯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珊珊.关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4):189-190.
[2]戴爱民.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构建有效的问题情境[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3):181-182.
[3]黄云壮,田夏彪.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实践的问题、成因及策略探析[J].教育观察,2021,10(03):132-133+140.
[4]王江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打电话》一课情境教学案例分析[J].读写算,2021(01):183-18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