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7期   作者:李宇定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李宇定
        河源市第二中学(小学部)  5170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这需要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思考,并且需要培养对学生问题的认识。教师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和公平的关系,以创建和谐的课堂环境,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机会提问,鼓励学生提问,设计精巧的导入环节,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谈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培养
一、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价值分析
(一)能够满足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求
        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而且具有探求未知事物并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的原始冲动,而且在教师、家长的适当引导,以及同学之间互相竞争的影响下,这种原始的自觉冲动便会受到鼓舞,逐渐升华为人的一种自觉行动性。如果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索,那么老师和家长就会对这种行为加以鼓舞,在解决问题之后,或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创新带来的优势也会凸显,从而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二)突破传统小学数学提问模式的束缚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当中,一般的提问模式为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老师总结问题。虽然在这种提问模式中,学生紧跟着课本中的教学知识,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可以掌握一些书本上的数学知识。但是在这种提问模式中,学生的思路被紧紧固定在了老师设计的问题框中。学生缺乏自主探究问题的思维,只知道机械地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至于为何会形成这样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于什么,却缺乏主动思索。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之后,学生会自己主动地寻找问题,并向老师提问,在老师的引导下,探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数学问题意识养成之后,能有效打破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模式。
(三)突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一直都是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模式,对于学生提问的关注较少,并没有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思想。但是在当前的数学教学当中,一些研究学者认为数学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同时,这是一种交流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有和老师一样的提问权,而目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学生养成数学问题意识之后,自然会在数学课堂上留心各种问题,并向老师提出,反复的实践之后,会在班级里养成主动寻求问题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爱好等提出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带动班级整体的学习成绩,还能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质。
二、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分析
(一)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课堂教学环境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在科学、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与课堂的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堂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从而开放,思考并产生问题。


        对于小学生,他们喜欢参加课堂,并乐于评论。但是有时他们在某些时候没有考虑透彻或过于热情,这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学习思考,表达思想和理解,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利于学生的稳定和秩序,课堂也不是肤浅的“繁荣”,而是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
        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必须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基础数学课堂中进行教学,努力改变教学观念,适应教学方法,采用方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如果我们继续使用教学方法,我们必须勇于为学生提供问题。学生们忙于全神贯注,思考的可能性较小,很难制造问题,即使出现问题,他们也保持沉默,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提出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养成了懒惰的思考和提问习惯。因此,为了培养对学生问题的认识,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使师生沟通和生生沟通成为课堂教学的正常状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实施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提问和讨论的机会,并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自己大胆地了解所学知识,训练学生分析思维和表达自我的能力,也有助于教师充分了解学术情况并提高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里提到的示例是通过在上课前阅读教科书来进行自学。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以下几点出发提出问题,从比较中提出问题并与旧知识建立联系,根据自然含义,定律,特征和计算出的新知识的公式提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不了解或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估算的相关知识点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有一个两位数,它的个位数是5,那么现在应当是舍还是入呢?”当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感到疑惑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先展开讨论,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自主思考。而在学生展开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在帮助学生快速解决问题的同时,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四)巧妙设计导入环节,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渴望知识和好奇心,我们应该利用这种精神特质积极创造“问”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引发智力冲突并激发学生的热情,寻找和提出问题,让学生问老师“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可能”等等。
        简而言之,问题是数学的精神,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创造和发展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提问能力非常重要,这也是新课程学习和现代思想教育的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灌输学生通过不同方法和途径发现和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洁.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学周刊,2019(05):49-50.
[2]张荣荣.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2):174.
[3]马治国.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才智,2019(36):114.
[4]石明礼.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9(22):79.
[5]刘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74.
[6]贺青.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当代教育论坛,2017(04):1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