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7期   作者:何鹏
[导读]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学习中,应用题往往是学生感到最头疼的问题。

        何鹏
        泸定县冷碛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学习中,应用题往往是学生感到最头疼的问题。应用题主要分为数学应用和实际应用两大类,分别考查学生对数学数量关系和数学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掌握程度。由于应用题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因此一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和教师的教学重点。基于此,以下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培养
引言
        从现阶段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课堂实效,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注重加强对应用题教学的反思,不断完善和优化应用题教学,从而提升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促进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一、注重审题,理顺题干要素
        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审题是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要想正确解答题目,读懂题意是必要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题干的时候将有用的因素标记出来,以便在思考时能将要素更快地找出来;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在审题时将题目中的语句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使题干变成自己更容易理解的说法。审题的过程也是分析的过程。学生在审题时应该找到题干中隐藏的数量关系,甚至是隐含条件。这一点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很高。如果基础概念、定理掌握不牢固,那么学生就无法挖掘题干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因此,理顺题干,找出所有数量关系,是顺利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
二、采取分层指导,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
        一个班级里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存在差异性。在应用题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可以将题目的难度坡度放缓、分散难点,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实现学生的分层后,要通过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来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应用题的解答是分段的,对高层学生更容易从分析已知未知条件开始就有明确的解答思路;对中层学生做应用题的着眼点是能够在解题过程中提升数学分析和应用能力;对相对弱势的学生则要不断巩固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进步。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学习中,分层指导体现对同一教学内容差异化要求。例如:列方程式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找到等量关系。低层学生找不到列方程式的等量关系,有的学生虽然找到了等量关系,但却没能准确表示。所以在教学中,要对低层学生重点讲明白方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明确等量关系的重要性。另外,在讲解应用题时还要遵循放缓坡度,分散难点的原则。复合型应用题的问题设置是层层递进,会让低层、和中层学生难以快速提炼和分析,题干之间容易产生相互干扰。因此,放缓坡度,分散难点,可以留给学生足够的巩固余地。
三、确定问题,选择具体方法
        在审题过后,接下来就需要确定具体的问题。

很多学生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他们在读过题干后,发现自己做过类似的题目,于是就不假思索地按照经验解题。后来才发现,虽然题干类似,但是问题不同。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认真确定问题,以免答非所问。确定问题后,就需要选择具体解题方法。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寻求最佳解题方法。比如,甲、乙两地距离100千米,一辆车A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耗时10小时;另一辆车B从乙地开往甲地,耗时12小时。问两辆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遇?一般的解题思路是100/(100÷10+100÷12);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另一个思路解决问题:将100千米当作单位“1”,就可以忽略数值,直接列出式子1/(1/10+1/12)。这种方法计算起来更加简单,但是不容易想到。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开放思维。
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一直以来,教师和学生在应用题解题方面都非常重视。但是,在应用题的解题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师教学难,学生难掌握的现状。随着知识深度和难度的递增,一些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在数学应用题的学习中陷入“差─怕─更差”的怪圈。数学基础好的学生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持续获得正激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这也更加说明了,激发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是培养解题能力的前提。应用题不是简单的文字表述和问题的罗列,教师应在题目的讲解、分析等方面,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创新多变的教学形式,不断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生活化在应用题上的教学方法就是让题目更贴近生活。应用题的内容贴近生活,或者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应用题建立联系,都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
五、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题意识
        审题是小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若想学生可以快速、准确地解答应用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良好审题意识的培养,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当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意识后,便可以更加全面、精准地把握数学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很好地转换数学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以此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解题效率。
结束语
        要想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教师应该从讲课的风格出发,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将题目联系生活,以求打开学生的思维。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从审题开始,摸清题干,弄清问题,以此为基础找出对应的方法,最后再进行验算,保证解题的正确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固然重要,但是重点还是让学生自己意识到正确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成喜荣,张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培养研究[J].考试周刊,2020(92):59-60.
[2]王林会.试论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措施[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3]刘伯权.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培养[J].试题与研究,2019(16):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