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7期   作者:古碧娣
[导读]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检验学生数学知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性题目,

        古碧娣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阳北琴小学  514453
        摘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检验学生数学知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性题目,学生在应用题解题能力方面显示出的差异性标志着他们数学水平的高低。所以,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策略
引言
        数学学科中的应用题教学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题目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应用题就是利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要有效开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师首先就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他们喜好的教学方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开头教学的趣味性,维持学生对应用题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问题答案展开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一)不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审题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步骤。但是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应用题解题技巧时,对解题分析十分重视,而对学生审题思维的培养缺乏重视,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语言理解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在理解应用题的题目内涵方面会出现诸多失误,如果教师不能切实解决学生审题的问题,那么即便学生掌握了充足的解题技巧,也往往会出现因为对题目理解错误而无法高效解答题目的情况。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应用题讲解的时候,要为学生讲解正确读题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高效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提供的已知条件,并进行标注,从而促使学生对题目中各个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充分理解,这样才能切实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教师忽视应用题的趣味性设计
        基于小学生学习特性,其对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要求很高,但是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其趣味性设计,部分小学生在面对情境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时会产生焦灼恐慌的情绪,思路稍不顺畅就产生放弃的想法,同时过于严肃的答题氛围与模式化的答题流程会使学生产生紧张感,造成学生内心压力积累,进而轻易选择放弃,甚至是产生惯性抛却此类型题,产生应用题心理障碍,不利于应用题解题教学的开展,阻碍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
二、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保持数学应用题教学开放化
        为了能够有效加强学生求解应用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应用题目。例如,在已知题干中,教师故意将某些已知条件擦去,并让学生结合自己对题干内容的理解,将所需的条件补充上,并依照自己的补充完成问题的求解。

或者教师在列举几个条件后,学生可以结合知识的应用能力选择条件并制定应用问题,同时完成问题的求解,教师则可以借助学生对问题选择的难易程度获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如题:“铺一间体育场要用边长为8分米的地砖,铺满所需地砖的数量是1800块;现在将地砖的尺寸改成边长为5分米的来铺体育场,应该需要备足多少块地砖呢?”将此应用问题变换成“铺一间体育场要用边长为8分米的地砖,铺满所需地砖的数量是1800块;现在将地砖的尺寸改成多少才会实现最省工、最合适的铺法呢?(注:地砖的边长不能大于8分米)”。由此可以使学生继续对应用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同时在探索中充分了解不同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相同情况下所需要求解的思路也是不同的,进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准确的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要不断加强应用题解题中审题方法的指导,这是提高小学生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关键点。学生能否做到准确理解题意,能够较为快速和有效地找到解题的思路,都是由学生审题能力大小所决定的。然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首先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也体现了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阅读能力提升为应用题的审题打下了基础。在应用题审题中,要想取得较为理想的审题效果,学生要掌握阅读题目的方法。一般的方法可以概括为:要挖掘题目字面意思背后更为准确的数学语言,提炼、推敲和真正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
        (三)重视学生反向应用思维的形成
        反向应用思维即要求学生具有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也要擅长从生活问题中找到数学知识。这种应用思路的培养需要师生相互配合,不断地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反复训练,掌握策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解题技巧,并且能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使之具有发展性,不断适应自身的发展需求。例如在小学《圆的周长》一课学习中,教师在设计应用题目训练时,可以根据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位同学围绕校园喷泉走了一周,一共走了62.8m,那么喷泉的直径有多长?”学生通过计算对周长的概念与该类型应用题解题方法具有初步的掌握,之后教师可以引入其他生活中常见的计算周长的例子,使学生形成双向应用思维的第一维;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并讲一讲自己生活中常见的圆形,并对其进行周长估算,使之形成反向意识,例如学生在就看到手中的圆形饼干、圆形凳子等都会产生惯性思考,并应用周长与直径的知识进行验证,则形成了反向应用思维,形成应用思维第二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重要题型之一,是决定和检验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最佳途径。因此,为了加强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制定生活化、开放化、自主化、语言化、技巧化的教学策略,通过向学生呈现多种形式的应用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使学生在求解应用题中感受应用题的实用价值与功能,进而实现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晋明,王海燕.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的提高策略[J].新课程,2020(51):184.
[2]蔡振华.探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0(93):55-56.
[3]徐桂兰.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0(31):138-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