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及信息技术的实施对策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7期   作者:邓信东
[导读]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邓信东
        徐闻县新寮中学  524100
        摘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件涉及面广、落实难度大的事情。教育信息技术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不同的信息技术在现实中有不同的应用效果以及需要相应的“地基”支撑。所以,要有效地将适当的信息技术应用在初中阶段的物理课堂中,教师就需要充分利用教育部、学校提供的培训机会以及互联网,对物理教学和教育信息技术产生更深刻地了解,之后再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技术;课堂应用

        当前阶段的教育信息技术包含多个方面,第一为教育辅助软件,即包括一些专注于某些方面的软件,也包括私人公司设计的教辅软件;第二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如微课、慕课等教学视频;第三为以计算机软件为载体的工具,如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第四为明面上与教学联系不大的软件工具,如excel、word、ppt等。教师需要分析出这些信息技术的教育辅助价值,然后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合理地应用这些信息技术。
一、基于优化内容展示目的,引入优秀辅助软件
        在当前阶段,多媒体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基础,也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拓展应用的基础[1]。以往的信息技术应用多是借用PPT来展示课件,而在当下,这样的应用方式并无法有效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当前互联网深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况,教师可以可以引入一些优秀的软件,如EDA的相关软件,或者网络画板等软件。这些软件各有其局限性和应用价值,教师需要基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应用。
        以“电流和电路”等章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这些章节的教学中,可以引入“EDA”、“网络画板”等教辅软件,以此来优化理论内容的展示方式,并提升抽象内容的教学质量。以“EDA”软件为例,其并不是特指一个软件,而是包括多种软件,那些软件的一大特点便是可以用于电路的设计与仿真。即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书中的各种电路图在软件中设计、呈现出来。相较于教师手绘电路图或者进行实验,以这种软件展示电路图的设计和仿真应用更能够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基于“欧姆定律的验证”等教学目标,在设计电路后,引导学生使用软件中的工具,对电路进行仿真分析,如使用软件中的“万用电表、示波器”等工具。通过观看这些软件为载体的电路,学生便会对信息技术和物理理论知识产生较大的兴趣,并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基于达成特定目标目的,合理应用辅助资源
        信息化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的应用教学中不仅可以是工具,还可以是实际的载体[2]。即教师可以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应用辅助教学资源。教师可以用的辅助资源包括微课、慕课等,在这些资源中,信息技术并不在明面上显露,而是作为资源构成的基础或者骨架。即要想这些辅助资源在课堂中得到有效的应用,教师在制作资源或者对寻找的资源进行加工时,就需要合理应用自身的信息技术。
        以“机械运动”的教学为例,这一章节作为初中物理的第一章,内容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基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良好预习习惯的面对,教师可以应用微课,在课堂教学时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因为大部分初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课前预习相对而言较为陌生,所以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一般并不好。对此,教师便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微课,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辅助。比如,针对这一环节,教师设计的微课并不着眼于某个小问题,而是着眼于对整节课甚至整个章节内容的浓缩提炼。即教师需要通过微课这一短短的视频,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以此引起学生的预习回忆,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己预习时忽视、没有理解的内容。

比如,“长度与时间单位的测量”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微课可以从“机械运动”一词出发,展示这一章节的四个小节的关键词,再聚焦到第一个小节中。如此,教师便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地引导,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在之后的课堂讨论中,学生也就更能够在小组中解决自己尚存在的问题。
三、基于提升教学效率目的,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还是一些教法的载体[3]。以思维导图为例,这一种思维工具在物理教学中有较强的应用价值,而将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则不仅可以增强这一工具的应用便利性,还可以更有效的图像这一工具的特点。因此,在应用思维导图时,教师需要使用信息技术设计不同的导图应用方案,以便契合不同的教学需求。如此,通过不同方式对思维导图进行设计和应用,教师便可以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学习能力。
        以“物态变化”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这一章节的各个小节知识类似,且各有联系,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些挑战。基于此种情况,教师便可以借助“wps”软件或者其他“思维导图”软件,作为思维导图的载体,以此培养学生系统性思考、推理、学习的能力。结合前文内容,教师若以微课为载体,可以“点对点”地辅助学生理解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但相对而言耗时较多。但若使用思维导图,教师便可以快速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升华和凝华”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以“物态变化”为关键词,先展示“汽化和液化”的知识结构,然后只给出“升华和凝华”-“升华”“凝华”等次级关键词,并要求学生参考上一节内容,补完这一节课的知识结构。这样的任务并不难,但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完成的。但就教学效果而言,在结合导图思考之后,学生的思维、学习等能力便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基于优化教学互动目的,合理应用基础技术
        一般而言,办公软件等基础的信息技术载体都不被教师视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因为教师们日常工作、教学中都会应用PPT、Excel、word等软件,并且并“没有”发现这些软件的应用价值。但与以往的教学相比,这些软件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教师教学的效率,还为教师优化教学互动、应用其他教法提供良好辅助。基于优化教学的目的,教师需要切实联系这些软件的特点,并在课堂中合理利用。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应用“PPT”等办公软件,优化教学互动和教学评价。例如,在教学互动方面,教师可以制作趣味的激励性PPT。即教师基于学生实验成功、勇于回答问题等不同的课堂表现,制作不同的PPT内容。对于学生实验成功的表现,教师可以从相关的影视剧中挑选一段实验成功的视频,将其作为GIF图,并配上音乐。如此,在课堂上,教师便可以用这张动态的PPT代替自己对学生激励评价,或者作为自己评价时的背景。另外,教师可以建立一个课堂表现的Excel表格,即在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进行实验之后,在表格的相应地点填上数字。如此,教师便可以用这样的表格帮助学生记忆自己的表现,以此激发班级内学生回答问题、进行实验的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教师不仅可以更有效率地达到教学目的,还能够为国内物理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推力。在应用教育信息技术是,教师可以从优化课堂内容展示、达成特定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优化教学互动等角度入手,引入优秀的教学辅助软件、合理应用辅助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信息化技术作为工具载体、合理应用其他基础类信息技术。如此,教师便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肖力,周斌.推进信息化教学  打造精彩教学设计[J].物理教师,2020,41(02):25-29+32.
[2]杨琼.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47(12):50-51.
[3]张为,杨晓荣,王梓名,蔡金平.物理课程  模拟仿真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J].中学物理,2020,38(15):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