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7期   作者:王永庆
[导读] 初中物理课程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一课程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中考

        王永庆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中都乡双林寺中学  031100
        摘要:初中物理课程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一课程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中考,同时课程中的内容也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带来转变。相信有一句话大家都听说过,那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由此可见物理课程对学生来说有多重要。基于此,以下对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创新运用
引言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也可以说得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活处处都有物理的影子。因此,引导学生学习物理,能够让学生更了解这个世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别的学科教学所不能企及的。初中教师应当注重初中物理的教学,无论在教学模式上还是在教学环节上,都要不断地创新以及优化,力求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达到提升物理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定义的理解
        物理概念和定义的学习是学生掌握物理公式和计算方法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完成对物理概念的建构和重新认知,更好地搭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在初中物理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教师要找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客观事物,带领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更准确地认识不同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物理属性,帮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得更牢固。如,在学习到《熔化和凝固》一课时,教师要把理论知识的讲解放在首位,根据“为什么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这一问题完成课堂导入,由于学生首次接触到物理课程,很难对这一物理现象做出解释。这时候,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完成回答:晶体内部有着特殊的分子结构,在熔化过程中,要等所有的晶体都熔化以后才会升温,最终熔化,就像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些住得比较近的同学会一起回家,而当其中有一个同学要值日时,其他同学也会等这个同学打扫完卫生再一起回家。晶体的凝固也是一样,只有等到所有的液态物质都凝固以后才会降温。通过这种更加生动形象的讲解,就能让学生在脑海中对物体的凝固和熔化这两个物理概念有更深刻的记忆,更好地帮助学生增加知识量,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物理实验法
        与其他课程相比,物理课程的实际操作性较强,若想准确理解物理现象就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实验进行总结,同时物理课程涉及的自然科学内容的变化性较强,所以教师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深入开展教学工作。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物理实验的方式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准确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教授《声音的特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物理实验的方式开展教学引导。

教师在教学前可以让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工具,笔者在教学前就让学生准备了锯条,在教学开始后就利用锯条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将锯条压在桌边去感受其振动所发出的声音。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还会总结出相应的物理结论,即“振动速度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三、开展实践式物理教学活动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脱离了实践的物理教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物理教学也会更加的枯燥与无趣。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理论或者是公式,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变得更加的通俗易懂,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会更加的浓厚。当然,实践并不是简单的一个物理实验,按部就班的物理实验缺乏让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高兴一节课,转身就能够忘掉。物理教师在进行实践性物理教学以前,可以先提前将问题告知学生,让学生尝试设计出一套可行的实验方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学生的实验方案,并且在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方案中获得学习的灵感,对于涉及的知识点会有更深刻的印象。教师通过这一方式的教学,达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观察法
        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忽视这一问题,那就是有效引导学生去观察物理变化。部分教师对物理变化只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实验,并没有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物理变化,这就导致学生只看到了结果却对变化过程并不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创新教学方法,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例如,在教授《物态变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教材实验还原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教材第58页3.3-1就是一个很好的还原实验例子,教师就可以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工具,并通过实验还原的方式进行教学,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变化。教师若要更好地开展这一实验引导工作,在实验前就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如“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现象?”“如何利用物理的方式解释这一变化?”这样,学生就会根据问题去认真观察实验过程,进而有效总结出相应的知识重点,并牢牢掌握所学知识。
结束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究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坚定学习目标。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出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学习,结合实验教学的优势增添课堂的趣味性,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申.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439-2440.
[2]李瑞江.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0(17):175.
[3]何永强.关于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J].学周刊,2019(23):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