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秋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长坪乡兴隆村小学 554102
摘要:小学数学是其他理科性学科学习的基础,学好数学学科就相当于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基础,提供了保障。但是因为数学是一门理科性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难度稍微大了一些,所以在教学中就容易存在很多问题,影响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小学数学老师要敢于创新改革,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从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高自身素质,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利弊并及时调整,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质量、优化策略
引言:新时代已经到来,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小学的数学教学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为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们的性格、爱好,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在轻松快乐情况下进行学习,也能从侧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课堂互动较少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一般为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通常会采用向学生们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回答。但是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并没有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跟教学内容大相径庭,而学生们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短时间更改不了教学模式,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们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偶尔的课堂互动起不到作用,看似完成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际上却与新课改严重不符,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也达不到要求。
(2)教师忽视学生接收能力的差异
天底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就有各不相同的学生。有的学生天资聪颖,经过老师的点拨就能吸收知识,但是有的学生却需要时间,细细品读,耐心讲授才能学会知识。在实际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这一差异,眼里只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却对成绩较差的学生重视程度大大降低,使得很容易挫伤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失落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很多教师认为只有成绩优异才能算是好学生,所以教师经常会在教学课堂中着重抓成绩好的学生,教学内容也是为了提高成绩好的学生而设计,使得班级内成绩差异过高。
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喜欢上老师,并可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而教师们应该在课堂时间活动中,转变一人传教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教师们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善于主动和学生们交流沟通,从而来了解学生们在学习以及生活中的状态,学生们遇到问题时要给予及时的处理,积极主动地向学生们提出自己的建议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们课堂回答问题有误时,不要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这样只会打击学生们的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性,要善于鼓励学生,不要气馁,遇到不会到的要踊跃向老师请教,学生们需要的是更多地鼓励和肯定,所以教师们要着重注意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对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成绩。
(2)构建数学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较为枯燥单一的学科,倘若教师们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则会适得其反,使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厌烦抵触心理,更无法做到课堂质量的有效提高,所以教师们要针对这种情况采取新颖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们可以在课堂上积极构建情境教学课堂,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增强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要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对学生们加以引导,进而结合实际情况找到解题思路,解决问题。
情境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想象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例如当学到图形的章节内容时,教师们可以根据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事物来进行对比,学习三角形时,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数学教师拿着三角尺在黑板上画线,三角尺就是一个三角形;学习长方形时,学生们用的橡皮或者笔盒都是长方形的;学习图形组合时,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当学生们看视频暂停的时候,暂停键就是圆形和三角形的组合。利用常见的例子来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极为重要的。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们思维逻辑的开始,作为一门极为考验思维逻辑的科目,我们一定要重视并加以改革创新,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一定要优化课堂体系,构建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倩文.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小学生(中旬刊),2020(9):95.
[2]李雄.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课程教育研究,2020(3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