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位小学音乐课堂的角色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7期   作者:李晓丹
[导读] 音乐是一门古老而常新的艺术,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品质。

        李晓丹
        吉林省双辽市第二小学 136400 吉林 双辽
        论文摘要:音乐是一门古老而常新的艺术,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品质。音乐课对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重新定位小学音乐课堂的角色便被提上了音乐新课改的议事日程。为了更好地体现音乐课堂的过程与方法,新时期音乐课堂角色可以尝试如下定位:音乐课堂是“舞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这就充分发挥了各个角色的职能作用。有效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关键词:音乐、重新定位、课堂、角色、兴趣、审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任何事物都在潜移默化的变化着,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不能有效的促进孩子对音乐课的兴趣和需求。因此,重新定位小学音乐课堂的角色,并发挥各自功能在新课改形势下音乐教学中显得迫在眉睫。下面就此发表一下本人在这方面的看法,希望与音乐教育界同仁共勉。
一、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展示的“舞台”。
        音乐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艺术类课程,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才是音乐课的真谛和根本。如果你能把课堂打造成一个展示学生才艺的舞台,这对于老师来说,不但减少了工作量,而且还原了孩子们的自然天性和本能。音乐课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节目的精彩与否,决定了孩子们学习效果的好与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㈠、开头要新颖。
        对音乐感兴趣是少年儿童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重难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的导入课中,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
        ㈡、衔接要巧妙。
        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小学音乐第四册歌曲《锄禾》之前,把上一课《读唐诗》这首歌曲复习一遍,既做到了复习旧知识,又引入到了新课,这样的衔接既自然又简洁,而且效果又十分明显,做到了事半功倍。
        ㈢结尾要精彩。
        一堂音乐课应该有“高潮”之处。这个“高潮”一般宜在一堂课的结尾。“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华彩乐段”。
二、让教师成为课堂上的“导演”。
        一堂好课需要一位好“导演”,他的能力水平和劳动付出决定了一堂课的精彩程度。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和过程无不在这个“导演”的掌控之中,可以说,这个人才是舞台的引路者。在音乐课堂这个舞台上,“导演”需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㈠具备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能力。
        1、制订课程授课计划的能力。


①清楚本专业课程设置的种类和相互关系;
②对自己所授课程在本专业总体的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有正确认识;
        2、撰写教案的能力。
①掌握撰写教案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②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正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重点、难点;
3、使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① 掌握常规教学媒体及其教学特征;
② 掌握现代教学媒体及其教学特征;
4、了解学生的能力。
①掌握了解学生的一般方法;
②熟悉教学对象的总体思想状况和知识基础;
        ㈡具备先进、科学、大胆、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要为人师,不做经师;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由此可见,现代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不是阶段的,而是连续的。
        ㈢具备扎实雄厚的专业化知识。
        《学记》中说:“君子既知教之所兴,又知教之所废。然后可以为师也。”作为音乐教师既要有精深的音乐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音乐文化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那里不仅学到丰富的音乐知识,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音乐技能。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演绎的主力军—“演员”。
把学生培养成“演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㈠加强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锻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具有强大的诱发力,有助于智力的发展,音乐既能陶冶性情,培养情操,还能发展想像和记忆,让你变得更聪明。这充分说明音乐在培养人的感受力、记忆力、想像力等方面有很大作用。
    ㈡树立开放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论》指出:当前音乐课堂教学有两个基本模式:一是“教师带着音乐教材走向学生”;二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向音乐教材”。后者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得教学更具有开放性、更快速的提高。
        ㈢创设条件,有利于创新。
        音乐教育的创新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学环境的创新应与音乐教学创新同步,从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活动场所。
        ㈣表现情感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课要从单一的唱歌中解脱出来向审美型发展。在欣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词和曲的角度反复体会,歌词本身犹如清新的水彩画,把美丽的大自然描绘的引人入胜,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之受到美的熏陶。
        ㈤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人生的美妙,更好的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告诫青年教师说,我们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要做到对学生的爱。
        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应有一个创新精神的人,陈旧的教学观念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召唤,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创新能力,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需要教师勇于探索,实现学习、实践、科研三个成长要素的优化配置,在成长目标上实现从辛苦经验型向学者科研型的转变。把学生变成音乐课上真正的“演员”,真正成为音乐学习中的“主角”。
        总之,我会坚持“重新定位小学音乐课堂的角色”这一教学思路,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为了把小学音乐课堂演绎的更加精彩而继续努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