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学生心肺功能为重要目标的美术高校体育课程建构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7期   作者: 赵琼1 纪超香2
[导读] 美术类高校体育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赵琼1   纪超香2
        四川美术学院通识学院
        摘要: 美术类高校体育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院校通识教育中有着不可取缔的位置,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以提高学生心肺功能为具体目标,对艺术类高校体育课程建构的路径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美术高校体育课程构建,培养学生有团队相处和承担责任自我学习修正的基本能力,是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心肺功能;美术;高校;课程建构
        在当前高校教育面临改革的形势下,艺术类高校体育教学应全面接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模式,建构出更加科学化、制度代、规范化的体育课程设置,使得艺术类高校体育教学更具时代性、创新性、应用性,这也成为艺术类高校体育教师近年来潜心研究的重点和必须攻克的难点。
一、艺术类高校体育课程现状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得知,艺术类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开设课程和学生预期,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体育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和严谨性的规划等。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通识教学课程中体育教学课程所设学分不多,每学期考核后得1个学分,二学期修满年4学期共4个学分。学生选修年限限制比较严苛,大二下学期体育修选课结束,大三开始不再开设体育课程,选修课也不涉及体育类相关课程项目,这使得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自己想学的体育项目学完学会学通就面临结课。由于修选课学生流动量大的因素,授课老师的课程按排一般都是由易到难,从基础到提高,这就意味着即便学生二年期间选同一个项目,在体育课堂上能提升的技术高度也是很有限的,但相对于基本技术的掌握度比较扎实,自我提高的空间也还是很大的。
        2、学生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因大学新生一般在18岁左右,正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但高考入学前单纯的追求升学率,体育课形同虚设,严重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艺术类学生相比普通高校学生情况更加糟糕,她(他)们进行绘画时必须长时间保持状态,一坐一天也是常态,这无疑让艺术高考生早早就给自己的身体埋下了大大地隐患,颈椎、腰椎在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出现了早期变形恻弯等情况,他们的神精在艺考和文化课的两重高压状态下长期得不到疏解,很容易处于焦虑和不安,最后发展为抑郁。
3、学生重艺不重体,长期忽视体育运动,身体素质、心肺功能得不到锻炼,身体各项指标飞速下降,导致入学后体测不达标。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目标不明确,选修体育项目时随意性较大,对于老师制定的课程内容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完成,老师安排的练习任务落实于每个学生的成效也不一样,有些学生不感兴趣的不是躲就是应付了事儿,很难达到老师们预期的课程教学目的。
二、提高学生心肺功能为重要目标建构艺术类高校体育课程
        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是的塑造学生良好形体的重要途径,心肺功能是人体心脏泵血及肺部吸入氧气的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可使学生气血充足,身体获得的能量大幅增多,能直接影响全身器官及肌肉的活动,使其气血畅通,精力充沛,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下面就以学生心肺功能锻炼方法这一切入点,对各项体育项目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美术类高校体育课程建构路径。
        美术学院和普通高校中艺术学院的男女生比例通常为3:1,针对艺术类学生比例的现实情况出发,着手于在体育课程的建构前,全方位使用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知学生的兴趣多在于能够充分结合艺术与体育的关系,并能引导学生通过体育运动的具体项目,学会去欣赏、认识和发现人体在运动中的艺术形态,提升学生自身健身美体和姿态结合的艺术美感,陶冶高雅的审美,具备以上功能的体育课程更能获得学生认同感和喜爱。
        艺术类高校选修课程中的排舞、形体、健美操、篮排足球、网球、羽毛球等的课程较火爆,如健美操课程为例,如何通过健美操课程中的专项练习提高学生心肺功能呢,锻炼的方法很多,练习方法较简单的是健美操项目的耐力素质,专项耐力做为提高心肺功能的途径之一,可利用套路的反复练习进行训练,健美操成套动作组合是集中展现柔韧、力量、操化动作和难度动作为一体的综合性练习。连续多遍的套路重复练习,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练习过程属于高低间歇性耐力训练,这种运动负荷状态对练习者自身的摄氧能力、氧利用率有很大提升,高负荷运动训练使心肺功能得到锻炼的同时可扩充自身体能储备。从体育项目技术而言,量的积累就会有质的变化,在通过多次练习中技术动作会更加熟练,音乐和动作之间的卡点准确度会更高,对音乐节奏变化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学生们在看到自身的韵律感、柔韧性、力量有了惊人变化和进步,就不易产生厌倦和放弃的心理,教学效果也相对明显。
        艺术类高校的体育课中普修课多以身体素质为基础内容,大一上或大二下开设的体育普修课内容的综合性较弱,由于天气场馆的等诸多因素,传统的田径类训练,从跑跳投等专项练习缩减为较单一的耐力和速度练习。练习内容的局限性大,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收获的成效也不乐观。我校有别于其它高校的特点之一,即是将普修课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进行,弱化项目通过身体素质练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着重助力于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受之予鱼不如受之予渔,使学生学会一些常用的运动方法提高自身耐力素质是我校体育教学目的之一。
        就我校身体素质课程举例,耐力练习是课程教学重要环节,虽然耐力跑是一项很不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单调无趣味性,但开展耐力教学过程时可采用趣味教学法提高学生兴趣,手段多样如:时1、中长距离跑变速跑 2、长距离接龙跑等,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综上所述,美术高校体育课程建构开始倾向于多元化趋势,体育课程体系要加强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专项练习,完善美术高校体育课程建构,引导学生认识形体美,自我塑造健美体态,提升气质增强魅力,敢于展示个人形象、提高对人体艺术的审美,积极向上更加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 尹光 艺术审美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研究 [M] 体育研究与教育2019,3, 103-105 [2] 赵伟科 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M]体育研究与教育2018,6,69-74 65-66
[3] 万义 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社会治理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4] 黄竞 体育训练对心肺功能体系影响研究[M]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8 165-167
作者简介:赵琼,女,汉族,体育学硕士,副教授。
基金项目:以提高学生心肺功能为重要目标的美术高校体育课程建构路径研究 编号:2020JG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