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
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三合满族朝鲜族乡学校 吉林省 辽源市 136300
摘要: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切实强化、全面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能,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塑造健全人格、形成完备意识,是“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得以更好发展的基本保证。同时,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旨在以具体道德、法律知识为载体,借助诸多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基础上获得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实现思想认识的提升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探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措施时,应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就具体教学内容迁移至活动与实践领域,使空泛、抽象、复杂、深奥的道德知识、法律知识得以直观化、具体性呈现,为确保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高质量推进而提供铺垫。让学生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维度领域获得更好发展,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具有完善意识的合格建设者。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初探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意识提升、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加强对小学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更好服务于学生意识、能力、素质提升,已成为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必须艰守的基本育人使命。就基本构架而言,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且涵盖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使得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核心素养提高措施时,必须加强对学生实际情况与认知需要的研判、探析,并将具体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要求有机关联起来,就教学的方式、途径、手段予以优化、创新、变革,使教学内容显得鲜活生动、形象具体、触手可及。以切实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探究欲望,在诸多辅助性教学活动的驱使与引领下,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落实对学生健全人格与完备意识的培育。
一、切实丰富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践行核心素养要求
小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且必须以一些直观、鲜活、生动的素材为铺垫。而紧密关联学生学生认知现状,通过生活素材、典型案例、时事资源的开发来发展核心素养,则更具实效性与可行性。因此,教师可以以生活素材为引领,多选用一些与学生生活体验、认识、现实比较贴近的生活案例、资源、素材落实教学指导,让学生在对比分析、反思探索中获得思想认识的提升,以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针对性与科学性。让学生在观察、探究、思考中获得自主发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提供助力。例如,在开展《我最诚实》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说谎”为议题提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发生说谎的行为,同学们能分享自己撒谎的经历吗?随着学生交流的深入,教师再次设问:撒谎和诚实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并组织学生交流、分析,让学生在最为贴近自身生活实际的感知与体验中认识“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的意义与价值,并在生活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与表现。在多元化、丰富性教学活动的驱使与引领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可更为充分,也更利于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
二、逐步优化教学措施的实施方式,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为了切实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直观性、具体性,让学生在近距离感知、深层次体验中获得核心素养发展。教师可以以媒介资源为辅助,营造出与教学内容、学生特性相契合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在观摩视频、观看动画、图画刺激下站在更为直观、多元的视觉来理解教学内容、学习具体知识,带着浓厚兴趣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认知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例如,教师在开展“我们在公共场所”内容教学时,为了有效达成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与爱护环境的意识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以热门网络动画视频《不守规则的叮当狗》为辅助,对其在课堂予以播放,组织学生在观摩后设置学习情境,由不同学生扮演“叮当狗”的朋友,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错误行为,提出必要性建议,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认知体验下实现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于无形之间帮助学生塑造积极、正确、健康的思想认识。随着学生感知、体验的充分、深入,其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也会逐步达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势必更为高效。
三、不断强化教学实践的开展效能,确保核心素养发展
具备基本的责任意识,并能积极参与至社会实践领域,在践行自身使命与责任中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践行的育人倾向。因此,教师应以实践体验为导向,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予以延伸、拓展、优化,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参与、体验与感知的机会。组织学生利用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来验证生活现象、解决现实问题,在实践的引领下使学生的思想、行为、认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社会参与需要的满足。例如,在开展《爱心的传递者》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关于献爱心的图片,让学生在诸如无偿献血、抗震救灾、志愿抗“疫”、灾区募捐等素材的刺激下思考:大家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得到过什么帮助?待到学生完成交流后,在引入实践体验作业,让学生在周末志愿进入社区、养老院用自己的方式来传递爱心,以提升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核心素养塑造与学生人生发展紧密关联,为学生健全人格培育而奠定基础。
四、结论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学生人生发展、身心健康、自我实现有着重要作用、积极影响。而将核心素养理念与要求切实践行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更利于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借助小学道德与法治实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时,必须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各类资源、素材、工具等予以充分借助,并将其灵活、充分迁移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开展指导、予以引领,促使学生将所学的道德、法律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拓宽认知视域,提升实践能力,切实解决成长、认识、生活领域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困惑。以通过核心素养思想理念与基本要求的践行,来促进学生的认知提升,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更为科学、高效,更利于学生全面、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家长,2019(36):47-48.
[2]代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12):16-17.
[3]陈昕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26):22+29.
[4]方炜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J].试题与研究,20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