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社会教育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7期   作者:茹先古丽·沙都力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知识面很广,且内涵十分丰富,尤其是有关道德与法律领域的教学内容
        茹先古丽·沙都力
        哈密市伊州区花园乡第二小学  新疆  哈密市  839000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知识面很广,且内涵十分丰富,尤其是有关道德与法律领域的教学内容、教育项目,更是重点与关键。且在育人定位上,小学道德与法治重在强化对学生健康身心、良好意识、品德修养的培养。以促使孩子形成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并在应用所学道德、法律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感知生活之美好、获得认知之提升、实现素养之塑造。这使得将感恩社会教育渗透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领域,显得尤为必要,且更利于对学生健全意识、综合能力、高尚人格的培养。因此,教师应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加强对各类感恩社会素材的开掘与资源的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多近距离接触社会的机会,使看似空泛的感恩社会教育显得更为鲜活生动、丰富多彩,弄不同领域来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另外,学生在感恩社会教育的驱使下,其各方面意识、能力、素养也会向着社会领域迁移,而对应的感恩父母、感恩生活、感恩自然之心也会油然而生,感恩社会教育的效能自会慢慢得到提升与强化。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感恩社会教育
        具备基本的感恩意识,是新时代每一位建设者与接班人应有的根本素养与意识。而且,感恩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与修养的直观反映。其只有在科学引导、适时带动、充分驱动下方可慢慢确立。但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严重不足,加之学校感恩教育的实施比较空泛,且与学生认知特性背离甚远,以致很多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依然存在很多弊病与不足。导致很多孩子的感恩意识培养被无形搁置,或者难以建立,感恩教育的开展也往往流于形式。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则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基本途径与重要载体,其可以借助一些典型、生动、鲜活、形象的素材引领,为学生感恩意识触发提供铺垫。因此,结合小学学生的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教师在实施感恩社会教育时,应将具体教育内容、教学活动、教育措施等与学生认知现状紧密关联,并通过对一些生活资源、媒介工具、典型素材的开掘,使其充分融合至课堂教学领域,从不同层面强化对学生的感恩社会意识培育。让学生在多视角引领、深层次驱使下,萌生对社会的感恩之心、感恩之情,以实现对学生完备意识、健全人格、良好道德、综合素养的培育。
        一、组织学生观察社会,在体验生活中萌生感恩社会之情
        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本真,让学生在生动、鲜活、真实、直观的生活场景中去了解社会、观察社会、感知社会,从社会生活的美好中形成认同感、获得归属感,是落实感恩社会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为了强化对学生的感恩社会意识培养,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载体,多创设一些真实直观的情境,让学生在近距离体验中感知自己成长、生活、学习领域所受到的源自生活的恩惠,帮将其迁移至认知与成长领域,获得情感与思想的共鸣,自然而然的达成共识,以提升对学习内容的认同感与感恩行动的紧迫感。形成用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报答社会的意识,在切实践行自身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中获得感恩之情的释放。例如,在开展《有多少人为了我》教学时,教师可以即时引入问题情境:同学们,你平时的吃、穿、住、用、行、学习与娱乐等基本保障与那些人有关呢?能将你的切身体验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示出来吗?然后结合不同学生所绘制的图画,组织其进行分享交流,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觉来展示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实现对学生感恩之情的激发,以促使感恩社会教育效能的提升。
        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融入社会中产生感恩社会之心
        小学学生现实生活领域的诸多典型素材、资源、案例等,都可以作为感恩社会渗透的有效元素。

加强对这些资源的借助,既丰富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涵,又切实渗透了感恩社会教育,且拓宽了教育路径。因此,教师应加强对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生活资源的开掘与整合、借助与利用,将有关的媒介视频、网络图画等引入课堂,从心灵上对学生给予冲击。让学生深深感受现今幸福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以强化对学生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生活意识的培育。例如,在开展《家乡的变化》教学时,教师可以就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视频予以剪辑,并引入课堂,组织学生集中观摩、充分感知,来促使对学生感恩之心的培育。而且,在学生完成视频观摩后,教师还可以孩子以“家乡变化”为主题,深入生活领域,走进工厂,拜访当地的养鸡、养猪专业户等场景,去感知每一位劳动者为了自己的幸福而付出的努力,以触发孩子的感恩社会之心。
        三、促使学生接触生活,在实践参与中形成感恩社会之念
        让孩子们在观察生活、走进生活、融入生活中获得感恩之念的培养,是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所学转换为实际行动的必然途径,更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引导学生真正进入生活、社会领域,在近距离体验、感知、实践中获得感恩社会意识的发展,则更为贴近学生的认知特性,更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的达成。同时,随着学生实践的深入,其对于“感恩”内涵的理解也会更加充分,一些存留于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行为表现领域的问题便会慢慢得到消除。另外,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应多了解学生的现实需要,使实践活动的开展更为深入有效。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动员学生参与至实践活动的设计领域,以切实提升感恩社会实践效能。例如,在开展《衣食的来源》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实践活动为引领,组织学生参与移栽油菜,种植树苗、收割稻子等活动,通过与农民伯伯的近距离交流,以及自己的深入体验实践,感受生活的艰辛,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在劳动中实现对学生感恩社会意识的培养与渗透。
        四、结论
        总之,感恩社会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必须承载的育人使命。且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完备意识的培育,有着显著而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只有具备了基本的感恩社会意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素质、意识方可得到切实发展,更利于对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满足。而且,在感恩社会教育的洗礼、浸润、感召下,存留于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素质修养领域的各类问题、困惑、弊病也会得到充分化解,更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夙愿的释放。因此,教师在借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感恩社会教育时,应加强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联与考量,并加强对各类有效性、针对性、辅助性资源与素材的整合开掘,使其与具体教学内容紧密融合、有机关联起来,让学生在近距离接触生活、深层次感知社会中获得感恩社会能力的培养。并借助一些实践活动、直观场景的引入,让学生于无意识间萌生对社会的感恩、感谢、感激之情,获得良好道德品质、正确价值观念、完善思想认识的塑造,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具有感恩之心的合格社会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罗红.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社会教育[J].新智慧,2020(01):52.
        [2]董小明.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德育[J].甘肃教育,2019(10):122.
        [3]史淑超.当下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J].学园,2017(36):131.
        [4]臧秋菊.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7(37):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