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晓贺
吉林省孤儿职业学校
前 言:新高考随着国家三个政策性文件的出台在各省逐步拉开了大幕,《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不再进行文理分科。考试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自主选择,今后的录取批次也会逐步的取消;《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提出学业水平考试虽然仍然是等级是,但要对等级进行重新复分。并且今后将发展成走班教学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指导学生发展的相关制度,加强对学生心理指导,理想信念指导以及学业发展等多方面的指导。
摘 要:新高考改革政策出台,从上到下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学校的领导者,包括教师都要进行调整,学校教育也要随之进行改革,本文正是从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两个角度进行探索和分析,帮助教师和学生在改革中做出合理调整。这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建过程,对所有从事高中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也是一项富有挑战的工作和任务,更是国家复兴,民族进步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高考新政 选课 教学模式 学习方式
一、教师如何在新高考背景下调整教学模式以适应教育教学的变革
在高考新政下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新高考带来的教育教学的变革。是一个十分富有挑战的问题。教师要及早做好心理准备以及思想上的转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着手。
(一)教者要对角色有正确的认知,教师既是教育新政的执行者也是践行者
高考新政不单单是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这也是全新的世界,从结构到形式甚至某些知识的内容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文科教材重新梳理体系,重新建立结构。特别是对老教师来说要改变的只有知识重新学习,还要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评价。全国各地改革进程要慢慢展开,新课程新高考,老课程老高考,甚至还有新课程老高考不同的进程都在推进,在选课模式当中全国没能统一起来,有6选3、7选3、3+1+2不同的政策,教学资源更加个性化,教师要精确筛选识别,精准地定位教师角色,才能促进和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提高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完成高考改革的基本任务。
1、教师定位要从“知识传输者”转为“人生发展引路人”
高考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基本任务是实现高中课程与考试招生制度的高度衔接和统一,高校人才选拔有了全新的要求,在新的人才选拔要求下,国家完成了新的高考评价体系的建设。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重新认识和定位教育价值本身的意义,引领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创造美好人生。
2、教师要从“观念继承者”转为“时代的创造者”
老教师们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打天下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教学观念要更新,教育思想要转变。教育新政是以学生素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者,也不能是传统教学内容、教学观念的完全继承者,教师的教育首先要做到辩证思考、扬弃统一,要与时代主题相一致,就是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知识、教学体系,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有感悟好、有思考,采用啊。新颖生动多元变化的教育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创新发展。
3、教师要从过去“重复机械劳动者”变为“智能实践反思者”
人之所以能不断进步,很大程度是在于人会对自己的行为和认识不断的进行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深化扩展推移,从而实现进步。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简单的重复,也不是演出前的彩排,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后要不断的进行总结反思,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这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时代、新的教改与新的高考。
(二)新教材新课程新体系下,建立新的的教育教学策略体系。
要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和学科特征的教学体系,就要对教学内容有全新的研究,对教学内容研究即包括对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全新的教学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
1、把“教案”变成“教科书”,建立自己的“知识评价体系”
教学设计、教案不仅仅是“教学方案”,也是学生的“学案”。特别是在改革初期,新旧体系过渡(老教材新课标;新教材老高考)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变成学生学习的“学习范本”。
教学模式的调整不只是知识体系结构的重现建构,也是对教育教学能力要求的细化。教育不仅要有客观的知识评价手段。还应体现全面的育人标准。新高考改革首先体现在命题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在此基础上呢,学习选择余地增大。教师要有科学的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衡量的评价体系,也方便学生对自己是否选择此科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2、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教育教学的任务是否完成的衡量标准。我们有传统的三维知识目标体系,这次还要加上本学科的专业引领与发展目标。这次新课程改革与高考评价体系的变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对学生加强生涯规划的教育,这对我们基础教育来说是一项全新的领域,一个全新的课程,教师不但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引路人也是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引导者,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导师”。因此课堂教学还要为学生科学选科创造条件。
二、高考改革学生如何调整学习备考方式适应新高考
新高考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不适应,比如对选考科目的取舍,对职业规划的纠结。学生没有学长参考,教师也没有了经验来铺垫,无法给学生更多的指导。学生希望取得好成绩,而什么学科能取得好成绩,什么学科自己擅长,不经过尝试无法知道,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要有预判,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规划。
第一要知己知彼,总体了解自己的特性学情和学科特征并能持续保持良好心态。
己,包括个人的喜好和思维的状态,对文理科的不同感觉。选择要基于自身的情况做出科学判定,不能看他人的情况去效仿。彼,主要指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把学科特点和自身特性结合起来,这是科学选。课的第一步你好。
不论哪个职业都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是说选文科的工作好或者说学理科将来的工作就好。在理性分析抉择后就要坚定执行,不要在犹豫中浪费时间和精力,持续保持良好的状态,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总结自己的高效趋向;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优势科目。
第二要让学生重视学考,并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业水平考试是高考的基础,学业水平考试不合格的科目高考就不能选考,同时学业水平考试采取等级赋分制,这会直接影响高考的录取。
新高考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选科走班,这意味着虽然同学,但可能在不同的班级上课,行政班的概念就会弱化,原有的行政班会不断被重新组合,学生不固定教师也不固定,给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这种情况下,需要学生大大的提高自主和自律的能力。教师不可能像现在一样随时随地盯着学生学习,因为所选科目可能不同。所以学习关键在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一定要养成在课后能够自主计划和学习的习惯,知识积累和知识欠债都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总之新高考的模式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进入一种全新的状态,教师调整教学模式,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规划)课题成果论文,课题名称“新高考背景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的研究”课题批准号为GH181268。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国务院
2.《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2014,教育部
3.《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沿革与启示》,2017.11,大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