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楷 丁元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广西扶绥 532100
摘要:本文分析“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分析“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策略:整合“四史”课程资源、开展“四史”社会实践、创新“四史”教学方法。
关键词:“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学、问题、对策
2021年伊始,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对大学生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教育,是形塑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题中之义。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将“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既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要求,又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非主流社会思潮泥沙俱下,造成部分青年大学生信仰危机,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成才。“四史”教育为大学生展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的宏大叙事,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世界局势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分析现状、认清趋势、把握未来,拓展历史视野、把握历史脉络、认清历史规律、培养历史情怀,从思想意识上解决“我们为什么要复兴,我们要怎样复兴”的根本问题,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以有效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无疑,“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并非简单地学习历史史实,更为重要的是,树立历史思维,深刻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形成明辨是非、甄别史实的历史观,进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找准人生发展道路。
(二)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的形式和内涵。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是解决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指向。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增强思想性和实效性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四史”涵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必将有效解决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四史”中,历史事实和历史故事的多样性、鲜活性是最为基本的特点,既能丰富教学资源,更能打动学生。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树立“大历史观”思维,深入挖掘“四史”中的教学养料,为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进而提高教学效能。另一方面,“四史”教育是历史和逻辑的高度统一,在高校思政课开展“四史”教育,既是“四史”的全面展现,更是大学生逻辑思维培养的应然选择。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因此,高校思政课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境,就要讲透历史事实、讲好历史故事、讲活历史成就,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政课的功能和价值。“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四史”发展的逻辑主线,其背后隐藏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艰辛探索,蕴含着浓重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求在开展“四史”教育时,必须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然而,在开展“四史”教育时,并非历史史实的简单陈述,要注意历史背后的方法论意义。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强化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突出历史唯物主义纵向比较法在教学科研中的运用,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四史”教育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论功能的丰富。“灭人之国,先去其史”。从价值层面来看,高校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渠道,如何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当性是教学基本任务,“四史”的内容包罗万象,又各自体现主题和主线,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大厦”,为论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提供丰富的素材。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挖掘不够。“四史”是增强大学生理论认知、历史知识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养料。注重从历史中吸取前进的磅礴力量,是党的教育的优秀传统。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首当其冲是要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即如何深刻阐述、传播“四史”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如何把零散的历史史实与系统的教学内容相勾连?如何突出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以解决大学生思想困惑?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一些高校不注重对“四史”进行深入挖掘和整合,未能从历史逻辑、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上强化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融合,导致“四史”教育浅表化,教学内容笼统抽象,影响“四史”教育走深、走实,降低大学生学习“四史”的兴趣及获得感。
(二)教学对象认知偏差。当前,高校大学生大部分为“98后”,因接受系统的基础教育,从总体上而言,大学生群体历史观正确、思想上进。然而,受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技术、多元社会思潮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的蔓延渗透,以所谓的“私货”、“历史解读”等,通过网络的碎片化传播,影射党史和国史的“阴暗面”,逐渐沙化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矮化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消解大学生正确历史观。
同时,一些抗日神剧的出现,迎合消费主义,把历史知识当成消遣娱乐,拼凑怪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真相”,扰乱大学生的历史认知,使大学生对“四史”产生曲解、误解和误判,对“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构成极大挑战。
(三)教学过程创新不足。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的过程。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效果明显,体现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然而,在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些问题不容忽视。譬如:部分教师教学手段存在偏差,未能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思想认知规律开展教学,仍然以“史论”来开展“四史”教育,而不是将鲜活的“史实”与系统的“史论”相融合,难以给予学生直观的心灵震撼。部分教师教学方法滞后,注重单纯的课堂式讲授,忽视“历史教育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导致“四史”教育停留于思想层面,难以转化为行动的力量。此外,部分思政课教师进取心不强,教学缺乏深度,教学过程技术含量低。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整合“四史”课程资源
针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教学内容挖掘不够的问题,应坚持“内容为王”的教学理念,从整合“四史”课程资源出发,构建系统而丰富的教学素材。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强化“四史”与“概论课”、“基础课”、“原理课”、“纲要课”、“形势与政策课”等五门课程的有效衔接,使“四史”教育与五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匹配,做到“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不冲突、教学相互补,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要开设社会主义500年、中国共产党100年、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等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历史教育课程,反映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突出“四史”教育的主线,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将“四史”教育与新冠疫情防控、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地方革命斗争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史等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深刻领悟党的领导与民族复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开展“四史”社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对于“四史”内容的认知偏差,与其经历密切相关。试想一下,97后大学生未经历过社会主义发展的困难时期,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红利,是很难理解今日中国发展成就的来自不易。因此,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渗透、带偏,需要通过鲜活的“四史”社会实践进行价值引领,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育,以社会实践来升华思想情感、内化理想信念。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行走教育”主题活动,在重大节日、寒暑假期间组织大学生到红色文化根据地、改革开放前线去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重温历史、追忆历史,感受今日中国的来自不易,生成浓浓的爱国情怀。要善于利用重大节假日开展主题教学活动,譬如:在“九一八”国难日开展“我讲历史故事”教学活动、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开展“红歌传唱”主题活动、在“七一建党节”开展“我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等,通过主题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情感认同,并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要充分运用本校、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大学生深入历史遗迹、遍访革命老人、翻阅历史档案等,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知革命英勇事迹、体悟舍身为民的牺牲精神,自觉担当民族复兴使命。
(三)创新“四史”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面向学生的多样化、接地气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四史”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和兴奋剂,针对“四史”教育中的过度灌输弊端,创新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要强化信息技术在“四史”教育中的嵌入,构建“互联网+四史”教育生态,包括开通“四史”教育微信公众号、制作“四史”教育微课、开设“四史”教育专题网站、建设思政课“四史”教育抖音号等等,定期更新“四史”教育内容,利用清明节、“五一劳动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线上“四史”知识竞赛,如此,必将丰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素材,给予学生丰富的“四史”知识。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实现“四史”知识的自主建构,充分运用案例式、体验式、任务式、情境式、项目化、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譬如:用VR技术重现中国革命的恢弘场景,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在还原历史和再现历史中,让学生思想得到启迪、心灵得到震撼;用口述历史的形式,让学生以3-5人为一组的方式,讲述某一段历史,既增强学生的信仰深度,又提高课堂的现实温度,吸引学生主动了解“四史”,进而坚定红色信念。
参考文献:
[1]贾钢涛,魏晨,赵普兵.“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建设高端论坛综述[J].社会科学动态,2020(11):114-118.
[2]尤云弟.“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J].党政论坛,2021(02):15-18.
[3]宋俭,廖玉洁.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07):24-29.
[4]鲍江,赵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J].高教论坛,2021(03):45-47.
[5]王超品,扣兰迪.“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发展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21(01):66-70.
作者简介:作者信息:
黄泽楷,男,1982——、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建。
丁元,女,1978-----、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