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群
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6
摘要:作为我国技术人才的重要培训场所,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在学生刚刚步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时,往往会存在课程衔接不良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快速适应高职课程。尤其是机械类专业课程其难度较高,且内部连接性较强,更需要做好中高职课程衔接,提高教学的连续性,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机械设计制造;课程;教学
引言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艰巨任务,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对智能技术研发、智能设备改造、智能装备操作以及智能监测管控等方面的新型人力资源需求巨大。面对智能制造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自专业)应当作出相应变化。借此契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机自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模式单一
高职机械专业教学是一个兼具理论夯实与实操能力提升的系统过程。从国内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看来,通过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操作要领进行自主学习,是提升学生在机械领域双创能力发展的必要手段。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高职机械专业教师普遍能够意识到完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最新的机械发展理论成果,促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然而,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放在理论教学模式的完善方面,则相对忽视了实践教学过程,导致实践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在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有机会亲身参与到机械设计、生产的各个环节,也就少有机会接受来自教师的专业的、详细的实操指导。
1.2课程体系脱节,教学内容重复
关于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中高职院校并不具备统一的依凭,这导致二者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从院校的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根据教学理念的不同,在制定机械类专业课程时,有的院校可能更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有的院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导致这么直接存在体系脱节的问题。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具有较大差异,但中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却具有较高的重复性,纵向比较机械类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率甚至高达60%,高层次性也导致了中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浪费,降低了其教学效率,并且提高了办学成本。
2高职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
2.1关注细节,培养良好习惯
双创人才培养视角下,教师应更加注重教学细节,引导学生意识到机械制造中任何一个操作细节的失误都会对整体的机械制造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在实训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亲自体验不同的切削液,对零件加工的不同影响,激发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谨慎地操作的习惯,促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忽视每一个操作细节。例如:切削液的作用大致可以概括为冷却、润滑、洗涤和防锈蚀等四个方面,但是每一种润滑液在这几个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都有一定的差距,故而根据不通过的加工要求和材料特性,需要选择不同的切削液。
在讲解水基切削液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体验目前常用的乳化液、电解水溶液、表面活性水溶液等切削液对加工过程与结果的影响。比如,乳化剂一般由蓖麻油、油酸、松脂等相分别与水混合而成,其浓度的高低取决于油相与水相的混合比例,在不同的浓度下对机械加工所产生的主要作用也不同。教师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低浓度乳化剂对机械加工过程所产生的冷却作用,高浓度乳化剂在机械加工中所发挥的润滑作用,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低浓度的乳化剂适用于对机械零件的粗加工和磨削,而在对机械零件的精加工中则需要选择高浓度的乳化液。从而通过实践告诉学生,在选择切削液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其种类,还要根据加工的具体需求考虑对其浓度的选择,进而培养学生谨慎的思维与操作习惯。
2.2多措并举培养,提升教师团队职业能力
教师培养途径需要多措并举,如以校企合作为依托,通过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平台开展相关校内培训,完成专职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多名教师到相关企业参加企业专业技能培训,真正提高了自身的技能。同时聘请来自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技术能手为兼职教师,建立校企“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的制度,专兼职教师共同学习和讨论,加强教师团队教学能力。
2.3课前分目标自主线上学习
课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初步认知。借助“超星学习通”,融入课件、微课、电子教材、案例、习题库、试卷库等教学资源,构建课程线上学习平台。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据分层目标要求,将学习内容细化为A、B、C三个难易不同版本,并在学习平台设置相关学习任务点。课前教师通过线上直播导学,布置各分层学习任务,学生操作手机进入“超星”APP,根据层级指引,进行任务点学习,线上交流互动,并完成线上测试。通过问题导向,使学生引发思考,产生“探究冲动”,自主完成线上行动路径。由此,达到课程分层次入门基础,为课中有效开展分层教学奠定基础。
2.4“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设计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衔接
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在衔接问题上需要院校之间、校企之间进行合作,按教师和企业专家进行共同的商讨,为课程衔接进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项目的设计,注重学生素质和知识技能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关于公共课程设计的衔接方案上应遵守“中职强基础、高职重应用”原则。中职阶段的公共课程选择上应以一系列的基础课程为主,例如,语文、数学、体育、计算机等,同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初等数学以及基本的职业素养,而高职阶段中,公共课程应设置为语言艺术、演讲口才,高等数学等应用,这些课程更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运用,同时这一阶段中还要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团队活动,利用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其次,在专业课程的衔接方案上应按照“中职强技能、高职重技术”的原则。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采用真实的产品案例为载体,以项目化的要求,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参照职业技能的抽考标准,结合一系列的职业规范,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典型岗位对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为依据,将变速箱、减速器等真实产品作为载体,在教学项目的设计上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再到综合的逻辑进行设计,使课程的衔接能够内容完善,特色鲜明。
结语
要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制定标准,以利于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琼.基于技能学习的高职机械专业教学创新探讨[J].湖北农机化,2019(03).
[2]王小刚,张进林.高职机械专业操作技能教学新探[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