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婷
岭南师范学院幼儿园 524038
摘要:教育部长期以来,都非常关注孩子的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幼儿教育,特别在面对关于幼儿园与小学生活差异大,孩子难以适应小学生活的现状,教育部第一时间就颁布了相关的“幼小衔接”的指导意见。但由于实际问题的出现,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反而违背了教育部对于关爱孩子的初衷,所以幼小衔接去小学化便有着许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幼小衔接,去小学化,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重要意义
随着家长的不断重视,幼儿阶段的教育也逐渐加入到了学生“起跑线”的行列。毕竟在学生生活“以学习知识为主”之前的阶段,学生是在幼儿园阶段接受教育的。所以,幼儿园阶段就变成了学生在步入小学课堂的第一扇大门,为了促进学生可以更好的由幼儿阶段转化为学生阶段,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课程,就变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实际情况中,许多的“操作不当”,就会出现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所以幼小衔接去小学化,便成为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讨论“幼小衔接去小学化”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必须先清楚几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就是,幼小衔接。所谓幼小衔接,指的就是幼儿在幼儿园阶段,为了适应即将进入小学的情况,幼儿园要采取一些体现“小学”情况的措施,以便可以让幼儿更好的转变为学生,简单讲,就是一个转折衔接。第二个概念就是小学化,小学化指的是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思维认知等方面,变成一个完全的小学状态,也可以通俗理解为小学生状态。
清楚这两个概念后,我们再来解释一下:“幼小衔接去小学化”的概念。幼小衔接中,避免幼儿过度成为小学阶段学生的情况,就是“幼小衔接去小学化”的基本含义,而这里指的去除的小学化内容,主要指一些“过于追求小学教育”的内容。
在清楚这些概念后,我们就可以着重研究“幼小衔接去小学化”的重要意义了。
第一,正确的幼小衔接去小学化有利于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养成乐观自信的性格。
幼小衔接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可以接触到一些小学的内容,从而更好的去适应小学阶段,更快的去进入状态。所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教师就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首先就是让幼儿正确认识到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从而为以后的小学阶段产生正确的向往热情。这里主要是向幼儿生动的展现小学生活的意义,而不是一味去强调小学知识教育对于未来“实质上”的生活的影响。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成长观念,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其次,教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要去除小学化中的“过度性知识学习”。幼儿在学习一些小学的知识内容时,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教师要认识目前幼儿处于“幼儿园”阶段,而不是“小学阶段”,所以孩子需要做的是“幼儿园”的事情,而不是小学的事情。教师把握好这个“度”后,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学习,让全部的幼儿认识到即将踏入小学进行学习知识的乐趣。而不是去过度学习一些幼儿目前难以理解的知识,导致幼儿在学习后,产生畏难和厌学的情绪,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度”。在正确的幼小衔接去小学化教育后,幼儿也会在学习这些简单的知识后,养成自信的心态,而教师也可以进行鼓励孩子,从而使学生更加地乐观自信。
第二,正确的幼小衔接去小学化,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提高整体小学新生的入学素质。
孩子从幼儿园迈进小学,不仅仅是由幼儿阶段转变为学生阶段,更重要的是自理能力的提高,也就是孩子由“不完全自理”迈向“完全自理”的重要过渡阶段。所以教师在进行幼小衔接时,着重需要教会孩子如何成为一个可以自理的优秀孩子,而不是一味的去给孩子灌输学科知识。
实际上,由于目前社会环境和家庭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孩子都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难以自理”的现象。长时间和可以“依赖”的成年人生活在一起,许多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所以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纠正孩子对生活能力的认知与态度,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帮助孩子更早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孩子需要喂饭,整理床铺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选择试着鼓励孩子自己去完成,然后对完成好的孩子,进行鼓励,以促进他们越来越喜欢去“独立”。教师与家长在幼儿教育阶段,始终要保持自身“辅助”的性质,幼小衔接也是如此,主角依旧是“孩子”自己,去小学化的目的也是为了“孩子”这个主角可以在未来的学生道路上,走的更加稳健有素。所以,正确的幼小衔接去小学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自理能力与生活素质,从而提高小学新生的整体水平。
第三,正确的幼小衔接去小学化,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学习知识的能力,促进国家教育水平提高。
我国任一阶段的教育,都主张的是素质教育,随着“高考定终生”的社会物质思想的盛行,知识的培养,似乎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过分夸大素质教育中的科学文化素质,也逐渐出现在幼小衔接教育中,这也就产生了严重的“小学化”情况。
教师应该主动培养孩子对于学习知识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对于未来小学生活中学习知识的热情。所以教师的任务便明确了起来,就是将学习知识的主动权,逐渐交给孩子,而不是一味去灌输孩子小学知识。就英语这一学科而言,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或多或少地已经接触了一些英文知识,但没有系统的进行学习。教师需要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摒弃“小学化”的进一步英文知识的深入学习,由幼儿园阶段中,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让孩子喜欢上英语,对于进一步深入地去了解英文,产生主动性,此时,教师的教学目的便达成了。相比较于这一个科目,以此列推,幼小衔接的真正意义便也的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不会致使幼小衔接教育中过于去追求“小学化”。
幼小衔接去小学化是目前所有幼儿园阶段在面临孩子即将毕业,进入小学阶段的难题,但只要秉承“素质教育”就是“全面素质培养”的理念,就可以把握好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进程。让孩子在真正迈入小学生活时,依旧是一个“幼儿”的状态,但在进入小学后,又可迅速适应,从而推动整体水平的教育提升。
总之,幼儿园阶段的培养任务在于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幼小衔接的真正价值也在于促进幼儿成长,所以小学化进程大可“缓一缓”脚步,反倒幼小衔接去小学化进程可以加快推进的步伐,从而提升幼儿教育素质,也有助于加快国家教育素质的初步培养进程。
参考文献:
[1]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2]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3]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4]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