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彪
广东省吴川市沿江小学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效果一定事半功倍,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提高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数学呢?关键是要让学生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兴趣,他就会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把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全部发挥出来,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跟大家谈谈: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使课堂教学迅速、自然地进入探索新知的环节,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所以,我在设计导入时,特别注意它的趣味性。例如,我在教学“比例尺”的时候,先引入“湛江到广州的实际距离约是400千米,一只蚂蚁不到1分钟就从湛江爬到了广州,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学生顿时蒙了,为什么呢?很想寻找问题的结果,这时他们的求知欲很强,兴趣很浓,我就把握机会导入新课。
二、创设动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在无法用语言和动作等表述时,可以创设动画情境来演示动态,提高学生的认知欲望。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多媒体设计制作动画片,创设问题情境:炎热的夏季,熊大、熊二和光头强正在去大森林的路上,熊大叫光头强找西瓜来解渴。不久,光头强大汗淋漓的抱回了一个大西瓜。熊大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1/3吧。光头强一听瞪大了眼睛,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回来的,无论如何,1份太少了,我要吃2/6。熊大听了直点头,马上切了2/6给光头强。光头强高高兴兴地吃起西瓜……。不对!,有问题! 光头强上当了!1/3和2/6哪个大? 这时,同学们都议论纷纷,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不经意间就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产生了,这段生动形象的动画故事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数学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去,使同学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对抽象的数学进行生活化和具体化,这样孩子们学起来就感到轻松,容易接受,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执教《按比例分配》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老大、老二和老三都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在上个月,老大工作20天,老二工作15天,老三工作10天,妈妈帮他们领回3600元
工资,老三要求平均分,合理吗?同学们就马上展开了讨论,寻找最合适的分配方案。这样,本来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由于贴近生活,孩子们就很乐于去想,乐于去挑战,大大的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比赛场次》的时候,学校刚好要举行运动会,我就利用学校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给同学们上这一节课。
同学们:学校要举行运动会了,我们六年级有10个班,每班派出一名同学参加乒乓球比赛,每两人要比赛一场,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同学们马上就猜呀、想呀,个个都开动脑筋思考,有的同学也很快找到答案了。可见,如果把问题在特定的环境下设计,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他们就会敢于挑战,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
四、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小孩子天性好动,喜欢做游戏,特别是低年级的同学,好动,喜欢玩,如果把游戏引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天性,而且能够加强学生的互动,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巩固学到的教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加减法运算时,我创设游戏“报数”,将学生组织在一起,按顺序进行排列,然后让排在最前面的两位同学报数,紧跟着后面的一位同学要迅速报出这两个数的和,前面报完数的两位同学又站回队伍的后面,这样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统计》这课时,我先让同桌两名同学一起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然后在统计记录表上记好赢、输的次数。同学们非常积极,用了多种形式进行记录,最后得出了用画“正”字的方法最简便,而且这节课学生也学得非常轻松。通过游戏,学生已经在快乐的游戏中学到了应学的知识,人人参与游戏中,在愉悦的课堂中获取知识,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五、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要成功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利用学生的“好动”、“好奇”的心理,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学习,把抽象变为直观,诱发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一根绳子,把它剪成5段,需要剪几次?”我叫学生准备一根绳子和一把小剪刀,让学生自己边剪边数,当绳子被剪成5段时,他们就会发现共剪了4次。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很快找到了答案,不仅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印象深刻。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提前让学生自己用硬纸板做了一些大小不同的圆形带到课堂,把半径和周长涂上颜色,并摸摸圆的大小。然后根据教材的方法把自己的圆形剪开,小组合作拼起来,这时在拼成的图形上找出圆的面积。因为是自己操作的,所以同学们马上就发现了圆的面积就是这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我接着让同学们找这个图形的长和宽,又有同学发现这个图形的长就是原来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求出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所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这样,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不仅理解了圆面积的概念,掌握了计算圆面积的公式,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紧扣新课标要求,大胆创新,敢于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构建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