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人文底蕴的培育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7期   作者:杨素萍
[导读] 人文底蕴的形成,需要在点滴积累、逐步内化、潜移默化中予以塑造。

        杨素萍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第一初级中学  广西贵港  537100

        摘要:人文底蕴的形成,需要在点滴积累、逐步内化、潜移默化中予以塑造。而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不断提升自身内在涵养,并将其体现在自身思想认识、行为表现、日常生活领域,则成为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必须践行的育人使命。同时,现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蕴含的诸多人文素材,也为学生人文底蕴逐渐丰富、积淀、发展提供了铺垫。因此,教师应切实强化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人文底蕴培养功能,借助对各类针对性、实效性、延展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利用各类资源、素材、工具等对学生的人文意识予以浸润和感染,让学生在充分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人文底蕴,形成完善的人格、健全的意识、基本的素养。在不断培育自身人文底蕴的过程,将其反馈至外面行为层面,逐步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内在涵养、人文意识。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人文底蕴;培育
        进入新时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各类文化思潮也逐步冲击着初中学生的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念。而加强人文底蕴培养,让学生在更为丰富的文化范围浸润下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完备的意识,以切实践行自身在社会生活领域应落实的责任与使命,同时,随着学生人文底蕴的逐步丰厚,其对于道德与法治内容的理解、认知、领悟也更为充分,对应的学习能力、人文修养、思想品质也将趋于完善,存留于学生意识形态层面的诸多问题自会慢慢得到改进。因此,为了实现对学生人文底蕴的深度培育,教师应该以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特性为参考,加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各类人文素材的开掘与整合、借助与利用,并以此为载体加强对各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多元化体味、深层次认知中获得人文底蕴的发展。
        一、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人文素养培养
        对于人文底蕴还不够丰厚的很多初中学生来说,其看待问题、认识事物时的思想站位往往易停留与表面,不能透过现象认识不同事物之中所蕴含的本质。而学生的这一认识特性,使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为载体,来强化对学生人文底蕴培养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教师可以以学生认知特性与身心现状为载体,加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对应的各类人文素材的开掘与整合,并将其灵活投身至学生认知视域,让学生在解析教材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人文修养,在一些辅助性典故寓言、名人轶事、优秀论著等驱使下,实现对学生人文底蕴的培育。同时,结合学生的现实表现,就教学中涉及的一些内容、知识、素材等予以延展,与学生生活体验有机关联起来,让学生在尝试用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调适身心状态、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到人文底蕴之于自身发展的现实意义,以获得人文底蕴的逐步提升与全面发展。例如,在开展《做情绪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应对学习压力、生活问题、成长困惑等层面的各类情绪反应,在教学中引入一些辅助性经典案例与名人轶事,和学生一起了解一些伟人、名人在遇到不良情绪时的调适途径,并将其与学生实际关联起来,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慢慢培养良好的情绪品质,逐渐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以切实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底蕴充分培养与深度塑造。
        二、借助日常活动,适时渗透人文关怀
        初中学生人文底蕴的形成,必须以长期性、持久性积淀为基础,方可慢慢内化至一种品质与意识,并外显至日常生活领域。

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多渗透一些人文关怀,并借助一些常规性活动的开展,加强对人文氛围的营造与设置,让课堂的时时处处浸润着人文的气息,以帮助学生慢慢感知人文底蕴的重要性,进而按照教师指引,切实强化对自身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转变,充分提升自身人文涵养与认识修养。另外,还应该切实发挥学生之间的引导与协助作用,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彼此借鉴,以具有丰厚人文底蕴的学生为榜样,加强学习与内化,在教师的人文关怀、学生的人文引领下,切实完善不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使人文底蕴的培养更为充分、深入。例如,在开展《在集体中成长》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类矛盾、遇到的各类问题为素材,组织学生探寻解决对策,并加强对不同学生的开导与教育,让其感受到源自教师人文关怀的温暖,以按照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提出的道德修养要求、思想认识培养途径等规范自身行为,化解各类矛盾,获得人文底蕴的提升。
        三、利用实践活动,丰富人文底蕴塑造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涉及的道德素材、法律知识等,只有以实践为载体,加强验证时与实施,方可让学生在心灵深处诱发共鸣,人文底蕴的培养目标自会逐步达成。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组织学生在课堂引导与课外实践中充分感知人文底蕴之于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以切实加强对各类人文知识的吸纳、借鉴、内化。而且,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所获得认知、产生的感知,自会逐步融合至自身思想认识领域。既培育了学生的人文底蕴,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修养,更践行了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使命。对应的培育效果自然也会更加理想、更加有效,学生的人文意识必将得到切实提升与充分增强。例如,在有关“正确认识自己”与“自我修养提升”方面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对自我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观察,并撰写一份自我修养审视的自白书,采用匿名的方式来反馈自身人文底蕴现状,并提出提升方案,为自身人文底蕴培养提供铺垫。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公益活动、主动帮助他人中提升自身人文底蕴。
        四、结论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人文底蕴的培育,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且对于学生认识能力提升、完备意识培育、价值观念确立、思想修养完善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初中学生而言,其人文底蕴的培育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定位与认知提升,更利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因此,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特性与育人功能,教师应以培育学生人文底蕴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与活动,并对其实施途径予以适时延伸、充分拓展、有效发散,设计出诸多与学生发展需要相契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各类人文素养的熏陶与感染下,慢慢获得人文底蕴的发展。另外,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底蕴培养层面所暴露的诸多问题、遇到的各类困惑,教师也需要加强研究分析,以不断调控教育方式与途径,并切实落实对人文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对提升自身人文底蕴、丰富认知积淀充满向往,以切实强化对学生人文底蕴的培育。
参考文献:
        [1]杭清霞.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路径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9(34):42-43.
        [2]刘广珍.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文课堂的价值追求——以《爱在家人间》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9(13):59-60.
        [3]肖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读书文摘,2019(08):24.
        [4]李路萍.关注人文,有效感悟——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人文素养[J].新智慧,2019(1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