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
摘要: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先进技术和理念的使用,不断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性,有效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通过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相应工作,以获取更高的市场利润,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有效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因而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其整体的经济性,安全性,充分满足运营管理的实际需求,实现经济创收和社会责任两全的工作目标。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可为体系的顺利应用奠定良好的应用基础,加强设备更新管理,提高运营安全评价体系的使用价值,完善相关运营制度,可为安全措施的应用提供保障,通过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体系的建设,对提升系统运行过程的安全性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管控
引言
与其他传统企业相比,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企业肩负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因而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需求中,要充分考虑到其整体的社会利益,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有效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出行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活动中,借助更加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通过全方位地评价,不断提升轨道运营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加强对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使得其能够更加健康平稳地发展。因而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评价指标建设的过程中,本着全面科学的原则,不断提升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借助更加高效的评价指标,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品质,有效推动城市交通行业发展。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的特征
1.1突发性。
轨道交通的运行环境相对密闭,行驶过程中发生危险事故时,均在极短时间内发生,无法给人们预留反应时间,只能采取应急措施进行补救。
1.2救援难度较大。
轨道交通中预留的安全通道相对狭窄,发生突发性灾害时,由于没有宽阔的救援面,增加了灾害出现后的救援难度,使救援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
1.3信息畅通性较差。
出现运营事故时,乘客不了解问题,恐慌情绪带来更大的人员骚动。
1.4社会影响大。
轨道交通的载客能力较强,在出现运营事故时会威胁所有乘客的生命安全,不利于轨道交通的持续性发展。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控措施
2.1明确安全管理域指标。
依照安全管理域适用的安全等级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确定业务系统各区域不同的等级(例如二级和三级等)。同时,参照国家相关等级保护安全要求和指南,参考设计系统应具备的相应等级的安全指标库,来确定各安全管理域所需采用的安全指标项。制定安全运行流程和安全操作规程,作为安全运行人员合规、快速、准确执行闭环安全运行活动的依据和指导。
2.2运营安全管理。
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评价指标体系中最关键的部分,通过加强运营安全方面的考虑,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全面加强运营安全规划等相应工作,有效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因而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运营人员要加强管理方面的指标和城市轨道运营中硬件因素的考量。通过做好定量指标的分析,综合硬件设施某些性能契合的相关标准,正确反馈出运行系统状况的定量标准和某些指标,进行综合考虑,有效保障轨道交通运行的整体安全,给乘客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因而在运营安全指标体系确定的过程中,要全面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性能指标,系统负荷以及列车行驶状态的考虑。
2.3加强设备更新管理。
通过加强设备更新管理,可提高运营安全评价体系的使用价值,加快相关工作的开展速度。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信息采集平台,整合目前市场中流通的技术、设备信息,将这些数据进行采集,并对其进行定期的应用整合,从中选择先进的技术或设备。对设备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采用仿真软件模拟设备应用后的使用情况,根据评估后的相关内容,结合目前成本的可利用状态选择是否引进设备。在日常管理中应做好设备更新管理工作,提升设备管理内容的实用价值。
2.4准确识别运行风险。
在运营安全评价体系应用过程中,运行风险准确识别属于基础的工作内容,对系统运行期间的整体风险情况进行专题讨论,明确轨道交通运行期间面临的风险问题,便于后续优先级排序工作的进行。(1)在运行风险识别的同时分析其发生原因,例如列车脱轨事故属于重大事故类型,导致此类事故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线路设计不合规、列车行驶超速、异物入侵运营线路等。对上述内容进行汇总整理,为后续评估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数据参考。(2)做好多因素风险内容的识别和分析,由多类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发生安全事故,在对其进行分析时,应对主次原因做好分析,确保分析结果的使用价值。
2.5缓解换乘客流压力。
在传统换乘模式下,大客流换乘车站往往出现乘客在站台、换乘通道积压排队现象。加之外地乘客对换乘情况不熟悉而在车站停滞,部分老弱病残等特殊乘客步行缓慢,以及不同换乘方向乘客交织等复杂情况,换乘车站极易出现安全隐患。互联互通运营模式改变了传统运营模式乘客下车+步行+候车的换乘方式,有效减少了换乘车站实际换乘人数,减轻了换乘站压力。
2.6建立全局调度系统。
互联互通运营模式下,使用单线列车运行图系统以及单线行车调度方法,存在互联互通跨线衔接、全网列车监控、线路间调度指令传递、故障情况协调处置等问题。为此,互联互通运营须建立全局调度系统,解决互联互通列车运行图编制和行车调度问题,提高了运营组织的灵活性。
2.7做好专业人才培养。
通过做好专业人才培养,为体系的顺利应用奠定良好的应用基础,提升安全评价体系的实用价值。首先,应加强专业人才日常工作期间的培训工作,使其可以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应营造实践应用环境,使人才的综合能力可得到快速提升。其次,做好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测试工作,可采用线上或线下的测试方式,实时了解参训人员的学习情况,以此调整后续的培训内容,提升培训课程的使用价值。最后,做好季度考核工作,根据考核结果替换队伍中的不合格成员,提高参训人员的重视程度,提升运营安全评价体系的可靠性。
2.8完善相关运营制度。
通过完善相关运营制度,可为安全措施的应用提供保障,提升系统运行过程的有序性。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完善的运营制度包括设备养护制度、人员调配制度、技术更新制度、成本控制制度等,以上制度应保持相对独立性、关联性。在制度应用中需要做好细化工作,使其满足各类情况的运行需求,提高制度运行过程的实用价值。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为了有效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活动中,要完善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为人们提供更良好的服务,有效满足人们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的要求。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活动开展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其整体的经济性和环保性,有效维持城市轨道交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玉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20.
[2]姚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43(6):252-253.
[3]王磊,陈运涛.基于脆弱性理论城市轨道交通的乘客安全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1(2):19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