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14042619780807XXXX 山西太原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建筑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大,在大规模道路桥梁等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作为原材料的天然砂常常会出现供应不足的现象,导致施工质量和效率下降。本文从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出发,对应用机制砂的优势和具体举措进行剖析,在提高机制砂的质量来增加混凝土的产量,以满足国家建设所需。
关键词:机制砂;混凝土;应用举措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剧,建筑行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上升及自然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加,加大了对天然砂的过度开采,直接导致砂资源枯竭以及环境破坏等问题,最终导致了建筑工程甚至面临无沙可用的情况。为缓解这一状况,机制砂作为天然砂的替代品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建筑领域中。虽然机制砂具有良好的产品特性,但受限于生产成本高、难度大等特点,在建材市场很难得到普及应用。
1机制砂特性
通常来说,机制砂的制作过程是将岩石等原材料连续进行破碎、除土、筛分,最终形成粒径不大于4.75毫米的石质颗粒。在我国,较多使用的是中粗型机制砂,其粒径多在2.6至3.6毫米之间。该类机制砂除岩石颗粒外还包含石粉,其颗粒级别是可以调节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论是矿源还是加工工艺、设备均会对机制砂的级配及颗粒外型产生较大影响。例如不同地区的机制砂有的呈现片状,有的则中间大两头小。经研究,当采用天然砂混凝土配比时,相比于前者,机制砂混凝土的需水量较大,且和易性较差,较易出现泌水现象,并且与水泥用量有关。但是若采用机制砂混凝土的配比方案,适量添加石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其和易性,使之达到天然砂混凝土水平。因此,通过科学设置机制砂混凝土配比,可以使其具备抗寒、抗冻及密度大等优良特性,较适用于高性能、高强度及泵送混凝土。
2应用机制砂对建筑成果的意义
2.1补足天然砂原料的短缺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茁壮的成果,随着近些年来高速公路的建造和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导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对混凝土的需求十分巨大,而最常用的混凝土建筑原料就是天然砂。随着对天然砂开采量的扩大,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天然砂短缺的现象,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国家发展的进度。在有些矿产资源匮乏的地区,天然砂的储量更是亮起了红灯。需要从原料地进口,然而开采费加运费给施工预算增加了不少经济压力。例如在重庆的道路建设中,当地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需要大量的优质砂用作建筑材料,但由于当地的特殊气候,天然砂成分稀缺,大量的粗砂需要远距离运输,成本巨大。若能合理利用机制砂,在当地因地制宜开采原料,用机制砂代替购进的天然砂,就能节省很大一笔成本,是一个十分经济的材料短缺的解决方案,这也对在天然砂成分稀缺地区的交通建设和桥梁施工提供了材料资源。
2.2提高道路桥梁的混凝土质量
众所周知,建筑材料对施工的成果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在过去天然砂虽然采集简单,用途广大,但很难有过多的保质保量的砂石用于建筑工程,这就导致了很多用中等乃至劣质砂石建造的道路桥梁质量低下,桥梁在经过雨水和曝晒的侵蚀后,本身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再经历强烈的物理撞击,就会发生龟裂乃至倒塌的现象。采用机制砂,能很好的确保砂石的质量,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足够建造高质量的建筑,不仅在施工前期能够很好的方便作业,施工过程中能完全按照预算设计来进行铺设,在施工后也能保证其美观大方,平直度能达到较高水准。此外,采取高质量的机制砂进行施工作业能长久的保障工程的寿命,延长道路桥梁的使用期限,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工程的长期成本。机制砂凭借其高耐久性、高抗压性和高体积稳定性,不仅能满足天然砂稀缺地区的需求,也加快了混凝土技术的发展。
3机制砂生产及应用现状
在我国,机制砂的生产和使用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其行业及地域分布均已比较成熟。
机制砂的生产过程以矿源区分主要有三种:一是以矿山开采的岩石为原料进行机制砂生产;二是以河道中的卵石为原料进行生产制作,通常在实际运用时还要掺加一定量的天然砂;三是以石灰石的石屑和石粉为原料进行机制砂生产。以上三种生产方式均有较为广泛应用,但也存在较大的质量差异。因此在不同的需求下也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例如,在水电行业中,机制砂的应用较为成熟,通常采用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对机制砂的质量有较高要求。
4机制砂在混凝土中应用的可行性措施
4.1加大对建筑行业的经济投入力度
经济是发展混凝土融入机制砂技术的基础,加强对混凝土研究的资金投入,才能有更加先进的器材进行科研工作,才能保证制砂厂高效高质量的运转。推动经济的运转,加大对建材质量的投入,能够保证建筑材料质量更高,让机制砂更加符合相关行业规范与标准。针对资金投入的方向,要给出各个资金应用的明细,合理规划,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建筑行业的提升有利于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可促进建筑行业的提升,两者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都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让每个从业人员、每项技术都发挥到最大功效,那么整体的建筑体系才能蓬勃发展,机制砂的产量才能满足市场需求,机制砂才能建造质量过硬的工程。只有对混凝土的研究逐渐深入,才能提高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才能让机制砂这种有利于建造的材料在混凝土上得到真正应用。
4.2加强对混凝土研发的科研力度
科技始终是第一生产力。对科研力度的投入增加,反映了国家发展的要求逐渐趋向于高质量化。科研力度的投入增加有利于促进科研人员研发出含石粉更低的机制砂,对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很大作用。通过大规模使用高质量机制砂,来提高建筑质量,保障施工过程安全的同时,也能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机制砂在混凝土应用过程中的高效性和有效性。要依据具体的科学理论,认清相关规律,掌握其物理属性,按照机制砂的强度和可塑性来进行改进。确保高质量的机制砂能够真正的应用到道路桥梁施工的过程中,从而对国家发展和百姓的生产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4.3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力度,建立完整监察体系
在进行施工作业时,工人们应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施工作业,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不耽误进度的前提下针对某些关键节点做反复检查。此外,国家政府还应加快对机制砂应用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进度,建立健全完整的建筑材料施工监察体系,确保在不耽误工期的条件下,不延误质量的提高。让建筑施工过程透明化,建筑操作规范化,通过严格的审查制度确保机制砂的高质量运用,从而提高建材在选用、施工、使用时的安全性。
4.4重视工程指导及应用示范
目前,机制砂应用还不够普及,若要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应当在工程指导及应用示范方面下功夫。首先,要建立大型示范工程,应涉及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并均采用机制砂混凝土。其次要加强先进技术引进,提高机制砂混凝土的质量,并在示范工程中进行推广应用。最后,要加强现场监督指导,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并实施全过程指导,发挥好工程的示范作用。这样可以使人们更加直观的了解机制砂混凝土的市场前景,为机制砂混凝土的发展拓宽道路。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制砂的应用能够缓解天然砂资源紧张的状况。通过分析机制砂的特性、配比以及石粉含量发现三者对机制砂混凝土特性有较大影响。为提高机制砂混凝土的质量,应运用科学设计材料配比,正确认识及使用石粉。同时还要重视对机制砂科研力量培养,不断优化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进而推动混凝土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宝生,葛勇.建筑材料学.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M], 2019.8.29-33
[2]柯国军,张育霖等.再生混凝土的实用性研究[J].混凝土,2016. 4.143-145
[3]陈焕.机制砂特性及其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探讨[J].江西建材,2018(03):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