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维修体制现状分析及展望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   作者:王帅
[导读] 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维修理念的更新,轨道交通维修体制也不断深化变革,将以前的事后维修转变为计划性预防维修体制,到之后的视情况进行维修,促进现代化轨道交通的维修管理水平。
        北京动车段  北京市大兴区  102613
        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维修理念的更新,轨道交通维修体制也不断深化变革,将以前的事后维修转变为计划性预防维修体制,到之后的视情况进行维修,促进现代化轨道交通的维修管理水平。
        关键词:动车组、维修体制;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学者对高速列车的维修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还利用各种数学方式以及模型对现有有的维修体制进行了相关综合性评价,同时也对此进行了相关的分析探讨[1]。基于此,本文章对动车组维修体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动车组维修体制发展
        动车组的维护检修工作以列车运行过程中的日常维护以及依据修程所指定的定期检修的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动车组维修工作可以有效预防动车故障,确保动车性能,为动车组的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一)事后维修体制
        事后维修句式在动车发生故障后进行动车维修。这种维修方式适用于构成简单的部分、故障发生后影响较小的装备,早期的蒸汽机车通常会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维修。
        (二)预防性维修体制
        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大,动车装备结构逐渐复杂,事后维修的方式已经不适用于都能够成维修工作,因此,预防性维修体制相应提出,预防性顾名思义,在装备使用前对此进行全面的检查、性能测试等工作防止运行过程中发生事故障,增加动车运行的可靠性。根据动车装备各部分零件可能出现的不同状况以及发生故障后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维修手段。首先,计划预防维修。也就是定期维修的方式,可根据一定的时间或零件使用年限设定固定的维修周期,实施预防性维修[3]。维修周期、维修质量标准以及维修项点都是计划性维修的和重要组成。维修周期可以通过浴盆曲线理论进行体现,各装备之间会因为自身之间的差异形成不同的退化曲线,以此计算出个装备的使用年限,从而确定维修间隔。
        (三)视情况维修
        视情况维修的根据动车状态进行维修,并没有固定的维修周期,需要根据各部件的运行状态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维修。动车设备内部结构逐渐复杂化,这就导致了一些部件的性能不能通过浴盆曲线显示出来,依照固定的维修方式不能有效方式故障的发生[4]。从而视情况维修方式得以彰显,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动车设备进行评价,使动车在需要时进行视情况维修。
        二、我国动车组维修体制分析
        第一维修不足
        首先,动车组具有高度的一体化、集成化以及复杂化的特点,动车故障是简单的机械磨损,也不能通过定期的维修工作杜绝一切故障发生的可能[5]。其次,个设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确定维修周期间隔的方式,不能将故障风险全方位覆盖,对一些部件不能起到有效的维修作用,因此,计划预防修体制在维修方面的实施中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是关键部件,维修不到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整个动车组都有着严重的危害。
        第二过度维修
        由于动车组运行工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动车组各部件内在性能具有一定差距以及各部件制造工艺上的差异等实际问题的存在,使得动车组在制定维修周期时过于紧凑,这也就导致导致了大部分的动车组都存在过度维修的现象。在维修周期的制定中,应当在确保故障风险足够低的情况下,增长维修周期,减少不必要的维修。
        第三次生灾害风险高
        首先,频仍的进行定期维修,会导致工作人员与设备之间的配合度降低,从而减低设备的可靠性,增加故障发生机率;其次,进行维修工作时,人为的不可靠性是难以避免的,过度维修很可能增加动车的不可靠性,使作业类故障发生的机率提升,近年来由于动车组维修过程中出现故障的状况并不少见[6]。


        第四运用效率低
        动车维修过程中,动车的过度维修会占用一定的维修修时、维修不到位所导致动车出现故障也会占用一定的维修修时,另外,故障诊断检测设备有限等,这些问题都会使动车维修工作效率低下。根据调查显示,2020年全路动车组的平均检修率达到13.33%,这个数据说明我国每天存在大量的动车组在进行检修,没能投入运行,这与德国等发达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五维修成本浪费
        过度维修工作最大的影响就是维修成本的浪费,同时还会提升人力成本,使总体的动车维修成本过高。依据美国等国家的统计研究,计划预防修体系实施下,动车维修费用中有超过一半的费用都是因为过度维修所造成的。
        三、动车组修程修制优化的建议
        在对动车组维修体制现状进行分析后,可得知,我国动车组维修体制已经在不断发展,现如今,我国主要与计划预防修为主要手段,视情维修作为辅助性维修方式,事后维修作为补充性维修,对已出现故障的部分进行维修工作。对此,建议在日后对动车组进行新型编制或者原有检修规程做修订时,可以融入逻辑决断流程开展判断、评估工作。逻辑决断流程主要有以下四点优势。
        (一)逻辑决断方法的使用
        运用逻辑决断的方式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出维修体系、维修修程、维修项点以及维修方式等,从而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动车维修大纲,是维修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性因素。
        (二)视情维修体制的应用
        视情况维修可以对动车内潜在的故障进行有效的排查,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维修,动车检查过程中,需要对符合视情况维修条件的进行优先预防修,确保动车的安全性。
        (三)故障模式的深度分析
        可以通过个部件发生的不同故障以及不同体能的危害,辨别出动车组的关键性部件、重要部件或者一般部件出现故障,以此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维修方式,在确保动车组安全性能以及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型的动车维修。
        (四)主动辨识设计类源头问题
        维修工作只能对故障进行最大化的修整,并不能弥补动车组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所以,在实际的维修工作当中,要做好维修数据的收集整理,并对此进行分析,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反馈,从而可以在根本上解决动车存在的问题,提升动车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动车组检修体制已经运用了一定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了动车组的故障,消除了一定的安全隐患。随着动车制造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动车检修水平也要紧跟制造步伐,加快发展节奏,对动车检修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升级。快速、高效、便捷是动车发展的中心思想,这就需要动车性维修工作也要秉承着创新性检修的思维方式,运用科学的检修手段,加之网络化系统实现高效的动车组维修工作。从而实现对数字化检修、精准修复、周期减短的现代化维修体系。现下,我国的高速铁路普遍运用高新技术,因此,相应的检修体系也需要建立在高科技、现代化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高科技手段进行检修工作,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动车检修水平,使动车检修体系向科学性、精准化靠近,建立健全数字化检测平台,不断突破动车组的检修工作,促进动车组维修体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律,王红. 以可靠度为中心的动车组设备预防性维修策略[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21,18(3):751-757.
        [2]雷蕾,张濯. 基于价值链的我国动车组维修成本控制研究[J]. 理论学习与探索,2021(1):61-65.
        [3]熊律,王红. 风险视角下的动车组部件多级非完美维修策略[J]. 中国机械工程,2021,32(4):399-406.
        [4]齐彦昆,王红,何勇,等. 考虑维修难易度的动车组预防性维护策略[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20,39(6):73-77.
        [5]范刚. 基于IETM的动车组机械师虚拟维修实训室的应用研究 ——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0,56(12):206-207.
        [6]王华胜,钱小磊,王靖,等. 基于故障分析的动车组维修决策方法研究[J]. 中国铁路,2020(10):56-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