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水利局 安徽省宁国市 242300
摘要:宁国南部山区植被受到大面积破坏,并且种植树种单一,病虫害增多,农药喷洒面积过大等一系列问题较为突出,为此在宁国市万家乡云山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修复试点工程,研究山核桃主产区生态修复的方向与措施,为全市乃至全省山区小流域生态修复提供样板。
关键词:水土保持;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
宁国市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总面积2487km2,地貌形态为“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宁国市山多地少,在大力发展“半分田”传统农业的同时,充分挖掘“八山”优势,逐渐形成了粮食、山核桃、茶叶、香榧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新模式。山核桃已经成为宁国一张重要的名片。但随着山核桃种植的面积不断扩大,宁国南部山区的山坡植被受到大面积破坏,并且种植树种单一,病虫害增多,农药喷洒面积过大等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此在宁国市万家乡云山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修复试点工程,研究山核桃主产区生态修复的方向与措施,力争为全市乃至全省山区小流域生态修复提供样板。
1云山小流域概况
云山小流域面积39.35km2,由数个封闭的小流域组成,形状为不规则的南北方向形状。境内东津河云山支河、东津河万家支流三大支流由南向北穿集镇、云山村而过。
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22.11km2,占流域总面积的56.18%,其中轻度19.72km2,主要分布在项目区林下植被,森林郁闭度为0.6左右的林地、灌木林地和坡式园地;中度1.39km2,主要分布在项目区林草覆盖度较低的疏幼林地;强烈0.58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61%;极强烈0.42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92%;流域内无剧烈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在全流域均有发生,只是程度不同。
2治理布局
以云山支河、万家支流河道为主线,以万家乡集镇、云山村为重点,以径流调控为核心,通过山顶及上游水源涵养林保护、山坡的水蚀经济林治理、沟道治理与生态护岸美化净化、河道和水塘水景观等工程建设,构建由坡面水系、堰坝、水景观等构成的清水廊道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小流域总体布局。
3“三道防线”分区治理
(1)生态修复区
以减少人为活动、充分利用自然的自我设计与恢复的能力,达到“养山保水”的目的。在坡面坡度大于25°或土层厚度小于25cm的区域,实行封育保护,布设封禁标牌、拦护设施等。在植被条件较差,覆盖度较低区域,采取疏林补植等措施,提高区域植被覆盖度。
(2)生态治理区
以加强水利水保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点面源污染,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为目的,主要布设水蚀经济林治理、水土保持林、护坡、田间生产道路等措施。
①坡度在5°~15°林下水土流失严重的经济林,可采取修筑田埂、布设截排水设施、沉砂池等,对水蚀坡林地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预防。
②坡度小于25°的坡地及河道两岸、湖泊水库四周、渠道沿线宜营造水土保持林。
③破坏严重、土层裸露、稳定性差的边坡,可布设植物护坡、工程护坡、综合护坡等措施。
④路面不平整、径流冲刷严重的田间生产道路和人行步道应进行整修。
⑤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水环境营造、村庄绿化美化工程等,进一步提升美化村庄人居环境。
(3)生态保护区
以确保河道清洁,控制侵蚀,改善水质,美化环境为目的,主要布设生态河道护岸、堰坝、湿地恢复、河道清淤等措施。
4工程措施
4.1水蚀坡林地综合整治
流域内有261.56hm2山核桃林地,但传统的山核桃采摘方式是将林下植被完全清理后,采用竹竿敲打,以方便采摘山核桃果实,常有"白露到,竹竿摇;满地金,扁担挑"。而山核桃采摘过程中,为了拾果的方便,经常将地下植物全部清理,导致本流域内山核桃林下植被破坏严重,地表裸露,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坡面表土随径流冲刷,导致本区域土地生产力下降。因此,此次在现有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轻度的地块完善排水措施,并在山核桃树下修筑树盘,提高综合整治标准,并布设截排水沟,并完善排水系统,拦蓄降水。山核桃林地水蚀坡林地综合整治中横向截水沟沿着等高线,并与田埂保持平行,与纵向排水沟相接,并在连接处前后作好沉沙、防冲设施。
4.2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工程
通过封育管护及疏林补植等措施,对低效林的水源涵养功能进一步提升。封育管护措施是一项长期措施,是水土保持工作生物措施得以见效的重要举措。规划对现有疏、幼林地进行封育管护和疏林补植。
在封育管护区设固定封育管护治理标志物,对于人畜活动频繁,植被条件差,郁闭度较低的封育管护区,采用植物篱笆的方式封育管护。
为了改善气候环境,预防水土流失,对流域内的疏林地进行补植,疏林补植大部分位于流域内山体坡面以上,由于人为的砍伐树木,植被盖度在60%以下。根据立地条件分析的原则,选择皖南山区红松和紫穗槐等速生树种作为疏林补植树种。
4.3水河(沟)道水生态修复工程
河道水生态修复工程主要针对本流域东津河云山支河、万家支流主河道保护区进行设计。
清淤工程:流域范围内由于山体冲刷严重,流域内的淤积严重,故对云山支河、万家支流主河道进行清淤。
护岸工程:云山支河贯穿云山村,通过在村庄护岸破损区域增设河道护岸,并对“利奇马”台风冲毁的河岸进行重新修筑河道护岸,以保护河道两侧村庄与农田的防洪安全。在万家乡集镇云山支河与万家支河两侧修建河道护岸,以保护两岸村庄。
5效益分析
云山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实施后可以在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效益。
5.1生态效益
云山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成后,各项治理措施全部发挥效益时,预测可使流域内年侵蚀总量由1.95万t下降到0.69万t,年减蚀率达到64.77%。年蓄水总量达到29.03万m³,有效地减少了地面径流和土壤流失,保护了土地肥力,提高了土壤水份,增强了抗旱能力。
宁国市云山小流域建设较完善的水土保持防护系统,控制了水土流失,消减洪峰,增加了土壤水含量,提高水有效利用率。流域内荒山荒坡、坡耕地面积较大,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差,实施水平梯田改造、人工造林建设措施后,将进一步改善作物生长的水、肥、气、热条件,提高土壤肥力及抗蚀能力。项目区林木覆盖率将由87%提高到93%,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5.2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可减轻泥砂淤积危害,减轻干旱对农作物生产的威胁,保护土地不遭石砾化,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调整农村生产结构,提高环境容量,缓解人地矛盾。
通过对云山小流域生产和生态用地整治,有效地控制了面源污染,使宁国市云山小流域出境水质达到国家优良水质标准。为下游提供高标准水源,同时还可改善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土地利用率达到90%以上、土低产出率提高,加上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使项目区的群众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促进了项目区经济社会的进步,加快了美好乡村建设步伐。
6经验与教训
(1)宁国市南部山区有山核桃39.64万亩山核桃林,水蚀坡林地综合整治是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点和难点,大范围的水蚀坡林地综合整治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和资金作为支撑,宁国市必须保护好这天然的绿水青山。
(2)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传统的治理方式和措施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治理效果大打折扣,需要积极研发和寻求新材料、新技术以适应小流域治理的需求。
(3)加大宣传,推动果农更新山核桃的种植结构,推行种、采新技术,一方面确保果农的收入不降低,一方面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
(4)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需要由点到面,有序展开,保持特色、突出特点,全面治理,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