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艳
临汾市第一实验中学 山西临汾 041000
【摘要】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课应帮助学生尽可能地理解整本书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并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阅读体验。以《红楼梦》的导读课为例,解释导读设计的三个策略。一种是以点带面,突破要点;另一种是有效地提出问题,认真思考;第三是要激趣。
【关键词】《红楼梦》;导读课;设计策略
引言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育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尤其是对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的《红楼梦》。阅读整本书的指导课程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着重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设定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阅读,并且以最少的课程时间来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质量,获得阅读小说的体验。入门课程的设计可以遵循三个策略,以下是《红楼梦》教学的一个例子。
一、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阐明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宗旨:“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整本书阅读要紧紧围绕上述宗旨,把握要点,稳步前进,切实执行。
部编版必修下册要求阅读的整本书是《红楼梦》,教材中安排的学习任务有六个,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体会《红楼梦》的主题。以上六个学习任务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完成,也可以自行设计任务。要完成学习任务,导读课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红楼梦》的结构变化多端,虽有章可循,却还是容易被繁复琐碎的人物和场景遮蔽,对初读者来说,“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辨不清路径和来龙去脉”,甚至“胡适很早就批评雪芹的书‘没有一个plot(整体布局),不是一部好小说’云云。后来国外也有学者议论雪芹笔法凌乱无章,常常东一笔西一笔,莫之所归……”,这也成了大多数学生畏惧《红楼梦》,对它“望而却步”的一个原因。但是有红学家对此持反对意见,周汝昌的《梦解红楼》说“这种章法与结构,向所未有,世又难明,反以为乱而已”。周汝昌以为《红楼梦》章回之间看似凌乱的事件,无不是对上文的呼应和为下文埋下的伏笔。每一事件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照应上文,又提领下文,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借助《红楼梦》教学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导读课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小说纵横交错的结构特点”。
《红楼梦》二十三回意蕴丰富,是经典章节。学习本章,教师可先让学生概括整个二十三回的事件,明确主次,然后思考其中的内在联系。会发现这一章大大小小的事件有元妃命勒石,芹母求职,琏凤对话商议家事,贾芹得职,元妃下谕,金钏逗弄宝玉,贾政训诫宝玉,袭人得名缘由,入住大观园,大观园吟诗生活,茗烟淘书,宝黛葬花,宝黛共阅西厢诉衷肠,黛玉听《牡丹亭》戏文等。《红楼梦》沿袭了章回模式,每一章的题目就是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根据章回题目就可以判断出本章大小十余件事之中,主要事件是宝黛共读西厢和黛玉听《牡丹亭》戏文有感,但是从篇幅来说,这两件事却不长,从而明确判断事件在整部书中的地位,主要看它能否承担起推动情节发展,在刻画人物、传达主旨情感上能否发挥重要作用,再就是能否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二、有效追问,深层思考
如果想让学生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则深思。深度思考的明显特征之一是提出和分析问题。老师举一些例子,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
比如在完成上述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本回的结构,先要求学生概括出主要事件,一问:“这么多事,何谓主要事件呢?” 学生回答题目就写了两件事。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判断主要事件的标准是什么?”“这两件事的关系何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明确作为主要事件的宝黛爱情被称颂,是因为两人的情感是建立在对生命的感知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一致性上,他们对落花观照的行为是一致的,对《西厢记》的欣赏是一致的,两件事表露的思想认识是一致的。然后第四问:那么其他事之间的联系何在呢?其他的事还可以归结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主子”的层面的贾母、贾政、凤姐夫妇的事,二是作为“奴才”层面的贾芹、金钏的事。五问:这些事件和主要事件的关系何在?可以看出其余大大小小的事件均是世俗的庸碌凡俗的生活写照,是借助比较的方式,凸显宝黛对生命的尊重珍惜以及追求生命自由价值的人性光辉。无论是处于封建贵族大家庭金字塔顶端的贾母、贾政,还是中生代力量的贾琏夫妇,或是说处于底层忙于求生存的仆人们,无不是现实世界真实人物的描摹,他们烘云托月一般把理想世界中的宝黛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烘托得满天星辉。这样借助一连串的问题就帮助学生构建起艺术形式和主旨内涵的有机联系。
三、激趣引领,助推阅读
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阅读《红楼梦》的对象是高中生,不要盲目地追求“专家”风格的研究。可以按层次设置教学目标。首先,关注文本本身,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科书的指导,并完成对学生熟悉的喜欢的人物、故事的基本阅读。其次,对《红楼梦》充满兴趣的学生可以扩大研究的范围,阅读广泛的研究成果。第三,教师要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树立学生中间阅读的榜样,并相互交流和探讨。此外,还可以使用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阅读。
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及互联网和微型视频的广泛应用也将有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以帮助学生减少阅读困难。《红楼梦》有许多视频资料,可以作为阅读整本书的补充。教师选择合适的时间在课堂上集体观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主要内容、熟悉角色并了解《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充分展示学生的长处,并激发学生通过才艺展示阅读成果。例如,如果学生喜欢讨论,则可以讨论以下特定主题:“宝玉到底是专情还是滥情?”“大观园女儿谁最美?”“宝钗、黛玉谁更适合做贾宝玉的妻子?”如果喜欢表演,可以展示许多精彩的章节。如果喜欢拍摄、制作微视频,那么可以让学生组建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制作微视频,……上述活动的开展都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
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比如学生角色穿越,化身为香菱,跟着黛玉学赏诗写诗;为金陵十二钗系写人物小传;让学生借助想象如果在今天的社会,后四十回如何发展等等。
结束语
《红楼梦》篇幅长,要让学生回归阅读之本,“磨性子,厚底子”,就要引导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选择适用于整本书阅读的策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冯其庸,李广柏.红楼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
[3]周汝昌,周伦苓.梦解红楼[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