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中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7期   作者:高 琪
[导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

        高 琪
        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城关学区   711200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近几年在我国班级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关系不协调”等;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反思,综合教学实际,浅谈一下在教学工作中对合作学习的体会认识及发现的问题:
        一、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合作平台。
        在传统的教学中,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多是一问一答。老师为了教学进度,学生为了自尊,就会出现课堂被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垄断,学习差的学生不能了解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机械的知道结果。即使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不能很好解决教育公平性,仍然会出现,学生虽然团团坐,几个人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小组成员。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课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能让每一位学生知道,合作的力量大于一个人的力量,众人的智慧要强于个体的智慧,从而使学生能从主观上接受小组合作学习。所以在小组的组建时,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在小组中角色位置及责任意识。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性格、性别等差异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6人。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分组的时候要考虑使全班各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不允许学生自由组合,防止组内同质的现象,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让学生相互间学习成为可能,既能避免上文所说的“乱说”,造成课堂上的纷乱,又显得公平、利于竞争。
        二、设计合理内容,体现合作价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合作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免产生依赖。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时就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气氛的热烈,为了合作而合作,徒有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实效。不论什么都合作,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数学学习中那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内容,才是我们运用小组合作的内容。例如:在测量教室的面积时,可以分成小组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完成测量;该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分工的要求:几名学生测量,其他几个学生对测出的的结果进行记录、计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记录方法,以及面积公式的应用,以及发言时语言的组织。这样的内容才是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容错过的。
        三、明确合作要求,注重合作过程。


        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有些时候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但问题一出现,教师就组织学生对问题结果的讨论,而不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深入思考。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多给点时间,反之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要顺利地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它还需要教师对小组合作各个方面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营造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氛围;让学生从心底深处萌发一种想和同学交流,想和老师切磋,更想把我的观点和你说一说的愿望。如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时,在摸白球和红球时,先向学生提出了合作要求:要求学生5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摸球,一人搅球,一人大声汇报每一次的摸球结果,一人记录,一人监督摸球的人是否作假。在以上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学生的合作欲望应运而生,人人都做得很认真。学生在合作中既有满足又有愉悦,有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在浓浓的合作氛围诱发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小组合作形式的多样性是为学生提供了合作的环境,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使每位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取长补短”,对学生而言,这种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突出,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在合作汇报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汇报者的发言人要认真倾听,允许组内成员和组外人员进行评价、补充、纠正和修改,但要让组内成员优先,把小组汇报扩展为全班讨论、全班交流。这样,人人都有思考和评价的任务,既能做到知识资源的共享,使全体成员掌握课堂教学中思维的主导方向,又能防止少数学生开小差。
        四、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四年级数学教学“相交与平行”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我们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讨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学生探讨激烈热情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对这种经过操作得来的结果比老师讲解的理解得更透彻。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也减轻了我们教学的负担。
        五、及时科学评价,激发合作热情。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在于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因此,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合作进行及时、正确的评价,如评价小组在合作过程中是否有热情,是否积极思考,是否大胆交流,是否互相尊重互相听取对方意见。教师要进行环视和巡视,对比组与组之间的差别,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小组活动非常顺利时,要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引导或指导。当有些语言表达比较差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时,教师可用一定的句式来引导,当学生探索的知识出现偏差时,教师可跟学生探讨,如“我觉得……”。在评价中,要肯定和鼓励集体智慧、集体成绩,不主张个人英雄主义,这样才能将小组合作学习积极贯彻下去,落到实处。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注入了活力,越来越受到很多教师的肯定,也越来越被学生所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交流了情感,锻炼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合理。合作学习产生的辐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这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将越来越显示其强盛的生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不断的探索研究,科学、合理、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我们的小组合作更有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