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民建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研究 莫梓洋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   作者:莫梓洋
[导读]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
        身份证号码:45042219900225XXXX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在工民建中,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在总结施工经验后发现,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十分普遍。但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施工人员对工民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对裂缝处理技术进行优化创新,以控制裂缝的发生,提高工程质量。
        关键词:工民建;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研究
        引言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予了我国各行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使我国提前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在进行工民建施工时,造成混凝土结构开裂的原因有很多,混凝土是一种非匀质的脆性材料,通常具有较大的抗压强度以及较低的抗拉度等特征,由于气温的变化以及长期的荷载,容易带来损坏的现象,引起混凝土结构开裂,因此关于预防或减少裂缝的探讨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1裂缝的主要类型
        1.1塑性沉降裂缝
        塑性沉降裂缝是一种常见的裂缝,其外观酷似鱼身,中间宽,两边窄。一般来说,这种裂缝喜欢出现在变截面或梁板交汇处,裂缝深度比较大,可触碰到钢筋。防止裂缝出现的方法有三,分别是选择合理的水灰比,合理控制砂率,科学设计坍落度。在一些工程中会出现界面差距比较大的构件,常规手段无法完全遏制裂缝,这时就需要采取特殊手段,即深层浇筑,静置一段时间,等到沉降稳定后与上面截面层一同进行浇筑施工。
        1.2干湿型裂缝
        收缩裂缝主要是指在混凝土材料生产、使用或后续养护过程中,因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速度不一使混凝土结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产生的较为明显的裂缝。在工程的最后阶段,施工企业忽视养护,造成混凝土外层与空气混合,吸收了过多的热量,使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速度慢于外层,造成混凝土内、外湿度不同且压力不同,进而出现裂缝。这类裂缝一般同时出现,范围较大,会造成施工过度延迟,使施工企业无法完成其应有的施工任务。
        2建筑结构裂缝特点
        1.通过分析建筑结构裂缝可知,多数裂缝出现在竖向结构中,并且和竖向结构高度一致。观察结构裂缝能够发现,中间部位的裂缝宽度大,并且围绕结构向四周延伸,无法掌握裂缝末端位置。2.一般的结构裂缝宽度大于0.3mm。结构裂缝出现位置多集中在墙体的中间部位,墙体两端的裂缝产生量较少。3.结构裂缝引发的原因较多,比如混凝土浇筑完工后,未遵循标准流程拆除模板,相应地加大了结构裂缝的产生概率。在研究和分析结构裂缝时,还应考虑温度影响。4.建筑结构产生裂缝时,施工人员没有进行及时处理,将会加大裂缝的危害性。裂缝数量持续增加,会沿着裂缝宽度方向发展,严重危害结构质量与安全。5.在补救处理墙体裂缝时,极易产生水渗漏现象,但此种现象不太严重。
        3工民建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
        3.1控制合理的水灰比
        混凝土是工民建筑混凝土结构工程的主要材料。一旦混凝土材料的配比出现误差,后果是无法估量的,经常会导致塌陷、强度不达标、裂缝、张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必须根据施工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合理配置混凝土的水灰比。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当混凝土的水灰比>0.6时,则更易产生较大的裂缝。严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的方法如下:首先,为防止大量硬结的出现,应避免长时间对混凝土材料进行搅拌,如果搅拌时间太短,混凝土则会因搅拌不均匀出现缝隙,从而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裂缝;其次,为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应从工具、方式与水平等角度优化混凝土振捣过程,确保混凝土材料的密实性并避免结构裂缝的产生。


        3.2配筋设计的控制措施
        配筋位置不同,要求也会有所区别,如在屋面上进行配置应使用双层双向钢筋,并对热传导系数进行有效控制。一般来说,系数要低于1W/m2•K。屋面并非所有部位都有负筋,对于缺失的部分就要采取特殊处理。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拉通板支座来为其负筋,二是增加双向钢筋网。在楼板阴阳角要使用放射性钢筋。在配置板筋时,要遵循两项原则,一是直径下,二是间距密。只有满足两项要求,才能缩小裂缝。例如,在某工程中选用四边嵌角结构。在收缩力的作用下,楼板中间会形成贯穿裂缝,从而让四角出现倾斜,倾斜角为45度。为避免此类问题出现,设计人员就要将使用双层双向的配筋方法,钢筋间距保持在100毫米,覆盖范围是楼板跨度的四分之一,分散阴阳角的应力,提升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
        3.3加大温度控制力度
        温度变化是裂缝的关键要素,尤其是气温过高季节和大体积施工时,为了严格控制温度的变化,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提高施工的质量。夏季施工时,由于温度过高,则需结合工程实际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原材料堆放时搭盖罩棚,水雾的喷洒等;在混凝土混合物的施工过程中,应适当降低骨料的温度;运输混凝土时应采取科学的覆盖和防晒措施;当将混凝土插入模具中时,应降低入口温度,以使混凝土缓慢升温至内部较低的温度,避免出现内部温度过高等情况。因此,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与混凝土外部的温度之间存在很大的温差,且混凝土温度的检测工作需持续不断地进行,最大限度的规避温度裂缝。大体积的桩柱施工也可采用内部降温法来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即在混凝土结构内部预埋冷却水管,然后通入冷却水,从而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
        3.4混凝土施工方面的技术要点
        混凝土材料运输期间,会产生很多影响因素,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泵送的时间,合理规划混凝土材料运输路径。有效结合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可能出现的环境变化因素,科学调整混凝土配比情况,确保混凝土结构施工时是科学、合理、有效的,混凝土在开展有效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材料为了更好的完成运输工作,结合路程、运输方式这两点影响因素,一定要做好相关处理工作。其一,混凝土材料的运输人员,需结合环境调查与线路了解等情况,提前制定好运输方案,具体包括运输线路以及运输途径的人员工作等。结合运输方案提前做好实验验证,计划处耗时最短的运输路线,将运输过程中对混凝土材料的影响降到最低。其二,混凝土运输期间,非必要不能进行转移,运输人员、材料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及时做好沟通工作,保证混凝土运输对接及时,确保所有混凝土材料在运输到达之前不会出现初凝现象,及时运输到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地点。
        3.5注重混凝土的后期养护
        由于多种施工裂缝都是在后期养护过程中产生的,所以需要将保温板等工具放置在初凝混凝土表面,避免阳光暴晒混凝土,从而产生膨胀裂缝和收缩裂缝。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必须定期对混凝土进行浇水处理,避免水分过度挥发,降低凝结稳定性。为了避免浇筑施工裂缝的产生,还应做好施工人员管理,严禁施工人员踩踏混凝土板块,避免影响混凝土的平整性。管理人员应注重监控混凝土表面温度,避免混凝土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加大施工现场的管理力度,做好施工裂缝检测与保障工作,以此减少浇筑施工环节的温度裂缝。
        结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裂缝的可能性很大,裂缝的存在不仅影响工程的施工效果,而且会进一步影响整个建筑的稳定。为了减少工民建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有必要根据裂缝产生的原因,编制综合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1]程亮.浅谈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J].砖瓦世界,2019,000(006):78.
        [2]肖楠.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探究[J].工程建设(2630-5283),2020,003(004):P.42-44.
        [3]李灵芝.浅谈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J].城镇建设,2019,000(002):P.35-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