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服务为载体,建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新模式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7期   作者:莫艳香
[导读] 劳动教育是构建“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

        莫艳香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1

        摘要:劳动教育是构建“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劳动教育存在流于表面形式,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脱离,与目前正在实施的课程思政未融合等问题。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着天然的劳动教育属性,劳动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劳动服务;思想教育;实践育人;建构模式
引言
        高职院校应将劳动教育的内容贯穿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把思政课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劳动积极性,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劳动教育问题探讨
        (一)少数大学生缺乏劳动意识
        少数大学生不愿辛勤劳动;缺乏劳动习惯,不擅长劳动;劳动精神融入不够。对“大学生劳动意识状况”的调查显示,30.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普遍缺乏劳动意识。
        (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未融合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着固有的联系,劳动教育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实质就是思政教育德育目标中部分的内容要求。然而当下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思政课及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中都没有很好的融合劳动教育。思政课程建设中,特别是思政理论课存在忽视劳动教育的情况,只有思修的一个专题有部分内容涉及有关职业道德和要求与劳动教育相关。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虽然已开始重视强调实施课程思政,但具体实施中还是存在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政教育分离,课程思政流于形式,劳动教育未融入课程思政和专业课教学中,特别是专业技能实践课的教学中。只有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真正实现“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才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最有效举措。
        (三)思政课劳动教育机制不够健全
        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及大学生本身等都有重要的关系。目前,对思政课劳动教育的保障、参与、考核评价等机制不够完善例如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的劳动教育的目标和考核体系不明确;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完善评价反馈机制等。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融入劳动教育是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内在需求
        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条件下的生动体现,是对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经典诠释。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职发展的形势要求,也是提升高职思政教育实效的内在需求。劳动精神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为高职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体现的是劳动模范敬业爱岗、追求卓越、奋力拼搏的职业道德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展示的是劳动模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艰苦朴素、开拓创新的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则体现了劳动模范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这些丰富的理论内涵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努力创新创造、提升职业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同时,劳动精神的融入有助于修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虚幻化,有助于补充教学案例的不足,让艰苦奋斗精神、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更丰富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落地扎根的有效方式。
        (二)弘扬劳动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劳动精神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产生与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大的社会作用。当前,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劳动领域的具体化,是凝聚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向心力量。劳动精神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必将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有力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动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这一论述不仅鼓励了劳动与创造,更反映了劳动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紧密关联。劳动精神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创新意识、责任担当将成为社会发展强劲的精神动力。在高职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自觉肩负起新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与使命。同时,劳动精神也激励着社会大众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奋斗者,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民众参与劳动与创造的奋斗热情,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凝聚磅礴伟力。
        (三)有利于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能否抓好思政课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从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出发,让大学生意识到新时代也是成长成才、成就事业、不容辜负的好时代。

激励当代大学生应坚定理想、增强本领、勇于担当,培养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立志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看到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劳动者用辛勤劳动的汗水、抓铁有痕的毅力、不断奋进的品质,培养大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养成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引导大学生认识国情、奉献社会、增长才干、锤炼品格,增强劳动素养、陶铸奋斗精神,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共绘同心圆,奋进新时代。
三、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劳动教育走进高职校园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德意识、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定期开展法制安全、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禁烟禁毒等传统教育活动,使“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标准在学生心中逐渐生根发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利用手抄报及各班级黑板报,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防灾减灾”教育、经典文化教育等正面宣传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礼仪、足球、语言、美术、音乐、书法、舞蹈、精典诗歌诵读、高雅音乐进校园、校园技能节各级各类社团活动、职业技能大赛和大型主题活动的展示,培养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荣誉感,逐步成长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岗位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水准同步提升。以劳动教育为抓手。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高职院校应倡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开展志愿者服务等德育实践活动。如制定劳动实践周制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结合所学专业特长为敬老院打扫卫生、慰问演出,展示护理、茶艺、插花等技能;到公园江边义务劳动、参加植树、绿化校园等公益劳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社会、适应社会,接近生活。在具体社会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崇尚劳动、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深化校企合作,为劳动教育提供更多实践平台
        高校除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来深化高校在劳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之外,还应关注课堂的理论教育外的实践育人这个立体环节,将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活动当中。因此,高校劳动教育应当要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拓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内涵丰富,所以仅靠学校及课堂教学等狭义的教育场所并不能完全达到劳动教育的预期目标。因此,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积极探索适合具体实施劳动教育的多种教学模式,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尤其关注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深度融合的劳动教育是必然趋势,从校内向校外延伸,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改变部分大学生不愿、不想、不会劳动的现象,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深化奉献社会并报效国家的情怀。
        (三)遵循知行合一理念,增强劳动教育思政课的实际效果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恪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而言尤为重要,思政课也不例外。为引导学生强化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领悟劳动价值,学校应在系统文化知识学习外,有序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立足生活本源,在身心参与、手脑并用、亲历亲为的实际劳动过程中观察思考、淬炼修为,做到既运用所学知识增长劳动才干、解决实际问题,又深刻感受劳动的艰辛和快乐。高校要围绕创新创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服务实践、勤工俭学等活动,巩固劳动教育思想的成果。在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育人功能的基础上,要紧跟新时代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拓展劳动场域,把握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方式、途径、载体,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学习应用,使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潜能顺势释放,为将来发展自我、贡献社会、报效国家打下基础。
        (四)健全劳动教育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特点、学习阶段和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精准实施劳动教育。如对大一新生以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意识培养为重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劳动价值观;对大二学生应结合所学专业开展劳动技能训练,着重培养职业能力;对大三学生应加强岗前的劳动精神和敬业精神教育,通过毕业实习、实训等综合劳动技能训练,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针对不同的实施劳动教育主体,设置校内课程培养计划、校外实践培养方案、课外培养目标,有效发挥思政课和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
结束语
        总之,思政课劳动教育是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劳动情怀、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意识的培养等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思政课劳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一定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琳.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0-19(008).
[2]敦莎.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究[J].长江丛刊,2019(26):186-187.
[3]李刚,王旭,梁晓崴,郭琼.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3):9-10.
[4].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19(Z4):10.
[5]管文.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思考[J].散文百家,2018(10):151-152.
[6]黄艳.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7]胡佳佳,罗静,戴婧婧.高校构建劳动课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07):53-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