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珍
湖北省潜江市园林二中 湖北 潜江433199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准,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将一篇精彩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有了词语的“绿叶”,大树才有其蓬勃的生命;同样,只有与树枝、枝干紧紧相连,词语的绿叶才能闪烁生命的光彩。因此,所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叶”与文章的“枝、干”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例如: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在这里,“自然”就是理所当然的意思。这是他的多义词的义项。又如: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这里的“热烈”,常用于形容人的情绪或环境气氛指“情绪高昂”、“兴奋激动”,在这个语境中则带上了“强烈、热情四溢”的意味。具体地说,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所做事件和细节描写)、作者感情(感情色彩)以及上下文(结构上)等来理解、品析词语的意义。
一、联系作者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单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又”是一个很普通的副词,“找”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但用在这里,却有了深刻的含义。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在与儿子分别之际,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对儿子的浓浓的亲情,而这种亲情的自然流露,又在儿子“我”的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而这里的“又”、“找”正体现了这种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又”表现了“我”被父亲的背影深深感动,被父亲的背影所体现的亲情深深感动,由此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故而泪流难止,一流而再流。同样,“找”在这里也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眷恋。从这个“找”,我们仿佛看到了“我”依依难舍的目光,感到了“我”依依难舍的亲情。正是联系贯穿于全文的情感,我们才正确把握了这两个普通词语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二、联系文章主旨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例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这里的“傲然”就须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我们知道,《白杨礼赞》是借歌颂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而这里的“傲然”正是这种精神的形象体现。因此,若是仅仅回答“傲然”表现了“哨兵”挺立的姿态是远远不够的,要能够指出“傲然”一词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北方的抗日军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才算是正确理解了这个词语在这里的含义。
三、自选词语角度品析句子。
考题中样鉴赏句子的试题,从用词角度入手这是赏析句子最基本的切入点。赏析者在分析句子时,准确把握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结合文段语境领会句中蕴含的情感,体悟作者的表达意图,从而达到从词语角度正确赏析句子、理解作品的目的。对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
(一)动词:
一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
《一棵小桃树》
“拱” 表现小桃树生长环境非常恶劣。那个嫩绿的树苗上面的土层是不肥沃的, 不柔软的,是硬邦邦的,很不利于生长;但同时也暗示了小桃树的坚强和不屈,为后文抗争埋下了伏笔,所以必须要用“拱”字,一个“拱”字也是深意无穷。
(二)形容词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如果把名词前面的形容词抽掉,效果会有何不同?
如果把形容词抽掉,就缺少了色彩、形状和神态,就没有原文生动、形象、具体了。
(三)副词:
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竟”!“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 “竟”字可以看出“我”对小桃树长出来是难以置信的! “竟”说明小桃树是被人遗忘的,不被人重视,无人关爱的,没出息!“才”!“第二天才舒开身来。” 用比较的语义,这个“才”字说明舒开的时间特别的迟,特别的晚。表明它很瘦弱,不健康,先天不足。
(四)叹词和拟声词。
我把火把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粉碎了。(《台阶》李森祥)拟声词的使用效果绘声绘色、生动逼真,有画面感。
(五)反义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常用反义词构成对比映衬,从而使句子具有更为鲜明的感情色彩。
(六)叠词
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瘦瘦儿的”、“黄黄的”。 两个叠词,叠词的运用,不仅能增强韵律感、增加音乐美,在摹状拟声绘色上,叠音词可以对景物特征做出传神的描绘。这两个词从形体和色彩的角度写出了小桃树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特点和孤独惶恐的情态,写尽了作者对小桃树的可怜、担忧之情 。
(七)大词小用
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
“隐鼠”一词大词小用,夸张的表现了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八)反语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使用反语,极具讽刺意味。
(九)词语的感情色彩及附加意义
“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语言的感情色彩是作者抒情成分的体现。恰当地把握作者的感情有利于准确地理解内容。这是描写托尔斯泰墓地环境的一段文字,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突出坟墓的朴素。文字中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十)理解词语的指代义
指代词需要通过紧扣上下文的内容,分清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
总而言之,记叙文如何做到词语的品析,还必须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为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等紧密联系,答题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含义,紧扣写作背景、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