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兰春
重庆市沙坪坝区远祖桥小学校
远祖桥小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重视劳动教育,坚持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养殖劳动、社区服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近年来,学校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通过理念引领、课程融合、学习方式变革等维度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办学理念的课程化呈现,构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坚持以“亲近生活 激扬生命”的办学理念为引领,进行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开发了“亲亲生活”劳动课程。
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挖掘课程资源,组织劳动课程内容,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探究创作等多样化的学习实践中,调动已有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和运用,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校结合时代新要求和学生实际,对原有劳动课程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调整,围绕三大课程模块9类课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实践。家庭自理劳动模块包括“个人穿戴、物品整理、衣物清洗、美食制作”四类劳动课程。校园生活劳动模块包括“校园美化师、小小农场主、创意小达人”三类劳动课程。社会服务劳动模块包括“三十六行、红领巾志愿者”两类课程。确定每类课程的具体任务和达成目标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来设计,整体上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整合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劳动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其内容的开放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给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校园生活中发掘劳动教育的素材,在校园环境中创设劳动教育的场所,通过精心安排设计,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要求的同时实现了劳动育人的效果。
如围绕“午餐”这个事儿,开发出择菜、洗菜为内容的实践课程,每学期依次组织学生到食堂参加劳动;组织教室美化比赛,学生通过木工、折纸、剪纸、编织、绘画等装饰作品让自己的小家更加优美和温馨;学校因地制宜的建设种植园和养殖园。种植园划片包干,分班管理,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四季种植,参与植物养护、果实采摘,组织成果推介活动。学生参与动物养殖和管理,围绕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观察、探究,在多样化的劳动实践中培养综合能力,体会劳动的乐趣。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一是梳理学科教材中与“亲亲生活”劳动课程有交集的内容,选择其中适合的内容进行实践性转化,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劳动过程。如:以“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的“开开心心上学去”一节内容为基础,改造设计成“会学习的小孩是怎样的?”为主题的劳动课程,引导学生经历课堂观察、采访家长、同伴交流、创意绘画等活动中理解学习的意义,培养规则意识。
二是根据学科内容特点,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提取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因素,适时地开展劳动教育。比如,结合语文学科中与“奋斗”相关的典型人物事迹,开展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将美术课上学到的本领用到校园涂鸦活动中,把原来丑丑的井盖、排水管、消防箱、墙面等设施表面上绘上精美的图案,既起到了安全提示作用,又美化了校园。
三、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优化劳动课程的学习方式
为了深化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充分发挥劳动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学校在劳动课中开展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探索。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学生对与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运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中,实现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如学校开设了校园养鸡场,需要在养鸡场里为小鸡安个家,五年级学生在科学、劳动、美术等学科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小鸡的家是怎样的?”这一现实情境问题,参与“小鸡是怎样生活的”“小鸡需要一个怎样的家”“怎样在养鸡场里为小鸡建一个合适的家”等系列探究实践,同学们开展小鸡生长习性小调查,参与“鸡屋”设计,通过小组讨论、方案筛选、论证优化等过程达成共识,运用建筑设计、木工技术、视觉艺术等多学科知识,亲自动手建成的鸡屋“咕咕岛”,成为养殖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再如,教师整合四上德法教材和六下科学教材的相关单元内容,组织学生基于“塑料制品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这一驱动性问题,围绕“白色垃圾从哪里来”“白色垃圾去哪儿了”“白色垃圾有哪些危害”“怎样减少白色污染”四个层层深入的任务,开展环境小调查,完成统计图,分小组设计“白色垃圾的危害”的科学实验,形成“白色垃圾”的实验报告,向全校师生发出爱护环境倡议,最后亲手制作的废旧塑料花盆装点校园环境。
项目化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景,立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在历经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创意表达等过程中发展学习素养,培养高阶认知能力,学生对这一类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正如一个同学在活动后写到:“我学会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新知识,怎样使用射钉枪、怎样锯木头才又快又好等等,做完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
四、三位一体的协同化推进,汇聚劳动教育的实施合力
发挥好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从资源整合、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劳动课程开发。建设了木工馆、编织馆、儿童油画馆、校园气象站、无土栽培基地等劳动教育场所,为实施劳动课程创造条件;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系统设计劳动课程,纳入课程计划和课程表,安排专职劳动教师落实日常教学。
将每年的5月和11月设立为劳动月,在当月初组织“生活技能大比拼”活动,检验学生家庭劳动成效,月末召开项目化学习发布会、劳动作品展示会等交流活动,分享劳动成果。每学年,对劳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授予“劳动小能手”或“劳动小模范”荣誉称号,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增强劳动自豪感。
发挥好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学校的劳动教育得到了家长的积极响应与支持。按照学校开发的《学生家庭劳动手册》的要求,督促孩子坚持完成每周的各项自理劳动,同时进行必要的劳动技能指导,定期同孩子一起对劳动的情况进行评价。不少家长还注重言传身教,坚持亲子劳动,既给孩子树立了劳动的榜样,又营造了浓厚的家庭劳动氛围。
发挥好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协同作用。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关社会单位开展劳动实践。比如到社区医院、消防支队、派出所等单位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了解不同的劳动角色,到老年公寓、街道社区等单位开展服务性劳动,从小培养社会责任感。参观市区各类场馆,了解通过劳动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劳动的伟大。